晴時多雲

關鍵在爆炸之後

◎ 黃偉傑

國內外接連傳出利用即造爆裂物(IED)所進行的恐怖攻擊事件,不僅揭櫫即造爆裂物的威脅非天方夜譚,更讓有識之士對現今掛一漏萬的安檢系統憂心忡忡。

想要藉由被動方式(如管制、安檢),來預防即造爆裂物攻擊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到頭來經常事倍功半。因為攻擊者永遠能想出新花招,而且根據近年來的歷次爆炸攻擊資料顯示,許多使用即造爆裂物的攻擊不僅來自具地緣關係的攻擊者,而且這些攻擊者往往沒有前科。這代表過去軍警情治單位總是以具特定背景和身分者為主要監控對象的做法已經不再奏效,因為一個埋伏多時的沉睡者(Sleeper)可以藉由網路管道獲得所需訊息,並且在大多數的賣場或商店中以現金分批少量購買所需材料,收集所欲攻擊目標的相關情資。在此同時,攻擊者依然照樣上班,看來完全無害。

不過,預防和管制固然困難,但充實應變機制卻是能夠有效減輕類似攻擊實質傷亡和降低心理衝擊的不二法門。像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周旋多年,除了不斷藉由先制攻擊試圖降低攻擊頻率外,對於無法避免的爆炸攻擊則是以強化民防應變機制為優先,藉此將爆炸攻擊對於民生活動的影響降到最低。因為,針對平民目標所進行之即造爆裂物攻擊的主要打擊目標其實不是實質傷亡,而是後續不斷擴大的恐慌心理效應。相較於攻擊者的成本,國計民生和社會大眾因恐懼與不安而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可以道里計,這也正是恐怖攻擊的箇中三昧所在。

對抗類似的即造爆裂物攻擊,除了需建立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和強化人因情報收集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大眾充分信任民防應變機制。這樣一來,就算發生類似事件,恐慌和不安才會降到最低程度,避免有心人士刻意操作,影響社會結構和基礎設施運轉。這代表國安單位應和內政部、國防部乃至於外交部形成跨部會之實質協作互動,才能預防萬一,降低平民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