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台灣企業談投資歐盟

◎ Tamas Maczak

首先來講一些基本數據:歐盟是一個擁有五億消費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場、最大的經濟體,國民生產毛額是中國的兩倍,吸引最多的外來投資。非歐盟的廠商群聚在歐盟投資、購買資產、設立公司、研發技術、從事設計,以接近並融入這個大市場。台灣對外投資高達兩千億美元,但是卻只有一%投資在歐盟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相較之下,韓國對歐投資金額約為台灣的十一倍,而日本則約台灣的九十倍。

歐盟在過去幾年固然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然而歐盟的處理方式已經證明悲觀主義者錯了,歐元並沒有垮台,在過去一年已維持穩定,也獲得市場信心的認同。而過去幾年的危機,也造就了許多良好資產的低廉收購機會,這幾年來,韓國、中國及其他企業充分把握此機會。以韓國企業為例,他們在過去幾年投資歐洲的半導體、太陽能板製造、時尚與化妝品產業;然而這幾年來,台灣企業似乎未能善用此機會。

經濟學家指出,貿易與投資流有著緊密的關聯性,更緊密的投資關係往往能夠促進彼此的貿易關係。歐盟廠商充分理解此原則,也因此大量投資台灣。根據台灣的數據,歐盟廠商在台灣的投資已經超過三百億美元,成為台灣最大的外資來源。

很自然的,企業的主要考量是基本的獲利能力,台灣廠商是投資中國的主要行動者並且因此獲利。然而事實上,這些投資大部分都仰賴中國以外的市場,若只將焦點放在表面的勞力成本,將可能誤判眾多宏觀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投資目的地的整體生產力、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先進的研發與設計能力、以及終端市場客製化需求。台灣廠商應該尋求長期策略,以強化在中國市場以外的供應鏈及市場遠景。

其實,已經有些台灣企業在歐洲營運成功的案例,例如上銀科技在去年「投資歐盟」研討會裡所做的分享,它成功利用歐洲成為全球佈局的一部分,以培養在歐洲的專才。當然,歐盟各會員國十分多元,境內多種語言與文化一開始或許會讓人卻步,但是歐盟所擁有的各領域專才、精英及廣大的市場,都在在顯示歐盟是值得投資的地方。日本、韓國及中國企業都正在把握這個機會,現在也是台灣的時機了。(作者為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漢名馬人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