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台灣史對話的101個問題

◎ 李筱峰

我大學時代開始學台灣史,看到一些前輩在爭論鄭成功來台登陸地點,張三說應該往南兩百公尺,李四說不對,應該往北一百公尺…;我真想告訴他們,如果無聊,其實還可以再進一步考證鄭成功登陸台灣時,是右腳先踩地,還是左腳?

鄭成功登陸地點差幾公尺?我毫無興趣,我有興趣的是:鄭成功為何要來攻佔台灣?他真的要「反清復明」嗎?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放棄閩南的據點,在台灣建立東寧政權,算不算是一次台灣獨立建國?東寧政權是憑著什麼實力在台灣發展?鄭氏政權從閩南撤退來台,曾標舉「反清復明」的目標,並曾發動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兩百六十六年後,蔣介石政權也撤退來台揭櫫「反攻大陸」、「中興復國」,這兩個政權有何異同?

以上所舉例的問題,彰顯出史學的重要意義,那就是史家經常強調的「歷史是現在和過去的不斷對話」。要能與當前的時空產生對話的問題,才有意義。歷史學者應該是一個在當前時空裡,能夠提供過去經驗給今人參考的人。這本書的101個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積極地說,本書這101個問題與解答,就是身為現代台灣知識份子,透過現在的台灣,與過去的台灣對話的心得。消極地說,這些問題與對話,是跳出過去歷史教育的制式框架,跳出漢族本位主義,跳出中原中心的史觀,跳出男性中心父權社會的價值,跳出外來統治者的立場,跳出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站在當前台灣的時空基點,回顧台灣歷史而提出的。

願本書能拋磚引玉,讓研究室裡面許許多多研究台灣史的學者,能為台灣的明天,提出更多的歷史課題。(作者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小啟:李筱峰教授《台灣史101問》、戴寶村教授《「小的」台灣史》、陳君愷教授《解碼228》 三書聯合分享會,時間:四月二十日(週六)下午二點半至四點;地點:台灣國際會館(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一二五號偉成大樓四樓),歡迎參加!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