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六本木魔咒下的台灣公共決策

◎ 華昌宜

報載空軍總部仁愛路基地已由政府官員開會決定,將限於商業使用,開國際規劃標,儘速推動,唯開發單位尚未底定。據知建商及相關業界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認為這是政府良策,更是自己的商業良機。但從整體公益私益而言,此決策果真明智無疑?

除非台北脫胎換骨,未來短期內躍升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倫敦、東京、香港、上海匹敵,請問這額外商業樓地板需求量從何而來?建商們總是信心滿滿,認為供應可以創造需求,但這是就某塊宗地而言,不能適用於總體不動產市場。須知目前台北商業樓地板總量是供過於求,具體案例就是一○一大樓建成近十年後才完全租盡。目前南港地區商業樓正在大量興建,台北車站前的雙子星亦將出現(此外,華光社區也要造「六本木」)。

這不是說空總基地上的商業城一定失敗,以其區位及地形之方正,必然有其競爭力。但它的成功是以鄰為壑,此處的需求是從別處移來,此處所創的價值是他處租金之減少,具體案例就是在沒落中的京華城。空總商業城將與上述建案以及整個信義計畫區競爭。如此地屬私有,我們樂見此商場競爭,但至少要知道,政府在此處競標所得的權利金,就是以他處商業樓房地產稅之減少為代價。

更進一步,此處既為公有地,就應以全社會利益來規劃其使用。做為台北最缺乏的租賃住宅、甚至於公園使用,其內部財務及外部社會效益都是可以清楚計算的,至少應和可達到的商用實際效益做整體比較。

可怪的是,經建會以往對動用十億以上的公共工程除要求做財務分析外,也要求經濟分析(也就是益本分析);這次雖無政府支出,但卻是千億大案,對此未見社會益本分析,只是各機關代表們開會,在「六本木」魔咒下,一次就做了決定。

台北市政府的角色也令人覺得奇怪。在全球劇烈都會競爭下,做為我國首都,迄今並沒有一長遠發展目標及土地使用策略規劃。要疏散政府機能嗎?要更集中商業用地嗎?如何供應中低收入住宅?這些都和空總基地之最佳使用相關。目前台北市在自己地盤上沒有主張,只能執行幾個中央官員匆匆做出的決定?此基地使用是否最佳事小,政府決策之草率事大。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