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25淑女墓與女性勞工

◎ 唐文慧

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安排家族掃墓活動。然而,在高雄,市府勞工局和民政局旗津區公所的一群員工,卻是忙著替25淑女安排「春祭」的活動,在訪談這25位淑女的家屬時,他們都感嘆的說,如果我的女兒現在還在世,也已經不是少女,而是「姑婆」了。這句話別有涵意,但需細細體會才能瞭解!

這個由市長陳菊親自主持的「掃墓」活動已經進行了6年,每年,有25淑女的親人,勞工、婦女團體等等,都來到旗津中洲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對這25位女性致上最敬意。如果沒有她們的犧牲,不知旗津的公共渡輪和過港隧道是否會像今天這麼方便又安全,沒有她們,我們今天不會有如此寫實的鄉土教材,能告訴我們的孩子,女性勞動者在歷史上的貢獻,不應該被抹滅。

或許有人還不認識這25位淑女是誰?40年前的一個清晨,這群漁村女孩搭上了一艘中洲前往前鎮的渡輪,因為嚴重超載,導致船隻翻覆,而巧合的是,25位罹難者,竟然都是年輕未婚的女性,且多數是準備前往前鎮加工出口區上班的女工。事件發生之後,各方檢討聲浪不斷,主要都著重在於旗津離島的交通不便和安全問題,政府的失職被嚴厲的批判,私人船東被譴責入罪。25位年輕死亡的女性由家屬和市府出面集體埋葬,並命名為「25淑女之墓」,由於船東宣告破產,家屬也僅得到非常微薄的賠償,其中一個家庭有4個女兒在該艘船上,僅1位獲救,3位罹難,處境最是淒涼。

25淑女在當時,多被看做貧窮漁村家庭裡「孝順的女兒」,最小的年齡為13歲,多數在家裡排行「長女」的她們,心甘情願地在小學畢業後,進入加工區擔任女工,分擔家計,讓兄弟可以繼續求學。在當時的文獻紀錄裡,幾乎看不見討論家庭內性別分工,和女孩教育機會不足看法,各界一致讚許她們是一群具有美德的「淑女」。然而,時日一久,社會大眾對該事件的記憶逐漸模糊失真,甚至連許多當地人都不知道,25淑女是誰,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而喜歡到旗津觀光的外人,則流傳「25淑女墓」是台灣高雄版的「倩女幽魂」,少去為妙,經過的時候,年輕男性的摩托車騎士要小心,後座可能會多了一位妙齡美女,路上的紅包也不可以隨便撿取,否則你就要被迫跟一位女鬼冥婚。這些鄉野傳言,對25位女孩的家屬們來說,是心中永遠的痛。家屬一再跟我們說,她們已經「裝金身」在寺廟或家裡供奉成佛,保佑社區鄉里,期待社會大眾接納和尊重25位勞動女性的期待和渴望,不言可喻。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從2004年開始對該25淑女墓的歷史提出「再現」的觀點,並倡議市府應該重視該地景的文化再造工程。歷經謝長廷、陳其邁、葉菊蘭歷任市長的努力,終於在陳菊市長任內,將25淑女墓改建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市長並且在每年的清明節,為她們舉辦春祭紀念活動!如果有機會你剛好清明節前後來高雄旗津觀光,可以考慮參與這個春祭活動。

從「25淑女墓」到「勞動女性紀念公園」,這25位女性歷經40年,終於讓社會大眾認識了她們是誰,我們終於知道,台灣的經濟起飛和成長,這群女孩的貢獻不可忽視,如果我們不能改寫這段過去被污衊的歷史,我們如何能提高當代女性勞動者的地位。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個事件記取教訓,如何能讓女性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更受到重視。

許多25淑女的父母逐漸凋零,在受訪時,他們最常提到的,最擔心的是,自己年歲已高,自己往生之後,誰會來祭拜他們最心愛的女兒?當我聽到這些不斷出現的話語時,往往一陣感傷,卻也不知該如何回應。訪談市府相關人員,問說這個「春祭」會每年清明節一直不斷地舉辦下去嗎?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每年的清明節,我會帶學生去那裡掃墓,我也希望社會大眾有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每年不斷地都有人會去看看這25位女孩,為她們掃墓!(作者為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系合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