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對稱作戰」是戰法還是說法?

◎ 呂禮詩

日前國防部公布國軍年度「漢光廿九號演習」的規劃內容,對比去年「哨音當槍聲、煙火當砲擊」的「節能減碳」,今年的實兵演練多了空中F-16、IDF、F-5E戰機及AH-1W攻擊直升機的對地火箭射擊,海上的成功級艦、錦江級艦的76快砲與陸上一般戰車、火砲的射擊外,還有吸睛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處女秀。乍看之下,國防部面對去年朝野立委及輿論「務虛而不務實」的指責,似乎有了轉變,然深究實彈射擊背後的意義而言,恐又將只是一場華而不實的聲光秀而已!

本月中旬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萊波(James Clapper)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時即指出:海峽兩岸的軍事及經濟優勢持續的向中國大陸傾斜;從甫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即與俄羅斯簽訂總金額近36億美元的Su-35戰鬥機及4艘拉達級柴電潛艇即可得到印證。相對於中國的崛起,國內從地方到中央預算的捉襟見肘,加上馬英九總統募兵制與十二年國教競選支票的黑洞,使國防預算占中央政府歲出預算的比率從98年度的17.22%,下滑到102年度的15.80%,連續五年的負成長,且當初宣示國防預算達GDP3%的政見,也已連續三年跳票。

國防部面對此一窘境,屢屢以「不對稱戰法」搪塞外界的質疑,惟令人訝異的是:日前國防部依據國防法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所提出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其中不對稱戰力的相關內容竟然省略不提;而此次漢光演習以國防部所公布的演練重點,相較於去年也不見「創新/不對稱戰力」的驗證課目,莫非「不對稱戰法」只是一種說法,而非持續推動的戰法?

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前助理部長葛瑞格森(Wallace Gregson)早在2009年即於台美國防工業會議中表示:台灣面對中國,應集中資源在創新與發展不對稱戰力,以有效嚇阻;國防部也曾以「損小、效高、價廉、易行」發展不對稱的國防戰略,惟最後總陷於現有員額編制與戰具研發經費的限制。

國軍若能打破三軍的門戶之見,善用陸軍現有的AH-1W攻擊直升機及10月即將交運返台的長弓阿帕契攻擊直升機(AH-64E),以既有「跨海增援」的模式,進行海軍基隆級、成功級及康定級艦落艦訓練,並於上述各型主戰艦建構潛力裝掛的能力,且將部分攻擊直升機隊改採有利於海上作戰及灘岸戰鬥之海洋迷彩塗裝,此種以現有戰具、進行三軍聯合作戰之編組,針對解放軍依據台海作戰需求所籌建的022導彈艇與氣墊登陸載具(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 LCAC)遂行「聯合截擊作戰」與「聯合泊地攻擊」,或許才是漢光演習所應該「實兵驗證」的!(作者為前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前新江軍艦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