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經國號憶往 談下一代戰機

◎ 廖全祥

最近看到美國最新戰鬥機發展消息,不禁回憶起一九八五年八月出國前,在航發中心(漢翔的前身)參與經國號引擎材料計畫近兩年的往事。

當時,全國上下懷著興奮與決心,要讓經國號成功起飛,創造歷史。然而筆者經驗到的是,組長要我將舊有機器設備搬到屋外,任憑風吹日曬雨淋,然後要我報廢,原因是已經買了新機器設備。我無法理解,為何不將近百萬的設備捐給學校?

當時向德國購買熱處理爐,由我做交接及學習操作,等到準備試機時,卻發現當初提購者沒有申請建蓋冷卻水塔,因此只好重新提報,而請德國技師先行回國。筆者實在無法認同一些浪費、無效率的做法,加上發現當時完全無法自行研究航空材料,全靠美國處理,便決定出國留學。

學成且拿到NASA的戰鬥機機翼改良計畫及波音垂直起降計劃獎學金,並參與太空梭固態燃料火箭燃燒室效率分析研究經驗後,了解到經國號事實上已經變成不是真正的戰鬥機計畫---看看引擎和後燃機設計,就知道不可能成功,然而至今都沒有人檢討。

台灣的航空工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國家沒能整合人才。美國的新型戰鬥機是十九年後交機,在這之前已花費多少研究經費、累積多少經驗,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而台灣決策者的短視,和計畫主持者的急功近利,導致航空工業沉淪,如今培養的人才出走國外,大學航太系畢業生只能修飛機,令人痛心!

放眼當今台灣,精密工業、電子工業、零組件製造都已具成熟度,工具設計和製造及工具機製造,也都能夠輸出技術到中國及印度,但是為何整合工作一直做不起來?筆者曾看到NASA的一些專案監控朋友,連博士學位都沒完成,但是整合經驗豐富,能控管與工業界及學術團體的各個合作環節,有效率地完成規劃及執行。台灣若真要研製下一代戰機,一定要尋找能夠整合的人才,有系統的整合學術界、工業界,結合現有飛機製造經驗、延攬國外人才負責經驗傳承。絕對不能再像之前,為了快速看到成果,而委託美國兩家公司負責機身和引擎設計,甚至是製造,使得台灣成了戰鬥機組裝工廠。

台灣不能再浪費另外一個經國號計畫,必須要扎實航空工業的深耕與生根!

(作者為旅美航太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