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豬的困境

◎ 洪智坤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重啟談判,我國貿易談判代表果然陷入「豬的困境」。台灣一方面要擋美國豬肉,另一方面又期待台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並且希望美國協助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TPP)。

馬政府陷入「豬的困境」,民進黨要記取美牛教訓。

美國國務卿凱瑞就任後的名言:「外交關係就是貿易關係」,其實已經說明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與貿易、軍事不可分。在「歐巴馬---凱瑞」外交思維當中,民進黨如何尋求最佳策略?

首先,民進黨不要再枉做小人,只關注美豬問題,那是執政黨該去面對的「牛豬分離」承諾。民進黨應該質疑馬政府,究竟準備了什麼貿易自由化的政策?台灣有什麼條件簽訂台美FTA?如何參與高標準的TPP?對相關產業造成衝擊的配套政策在哪裡?尤其是農業、金融、電信、能源等產業。

再者,馬政府的兩岸ECFA迷思,並沒有帶來預期效益,台灣在中國的進口市占率從二○一○年的八.三%持續下跌到去年上半年的六.六%。台灣實際吸引外資的金額持續低迷、甚至衰退。台灣接下來如何取捨與美國等十三國的TPP?以及東協加中日韓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歐巴馬連任後,所謂的「歐巴馬二.○新外交政策」,雖然沒有放棄亞洲再平衡策略,但是也做了相當大的調整。美國不再單方面對盟邦施惠,而是希望盟國也負起該有的區域責任,這也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時,毫不猶豫承諾參與TPP,縱使必須面對日本國內稻米畜牧業的強大壓力。

再者,美國也正在尋求與歐盟建立EU-USA FTA,將來形成跨大西洋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以美國、歐洲及日本三大市場牽制中國的貿易戰。台灣在這個架構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台灣反核聲浪高漲,高耗能低獲利的產業卻依靠壟斷的台電政策補貼,合理嗎?美國進行的「頁岩油革命」(shale oil revolution)已經改變了全球能源地圖,台灣是否該打破能源壟斷的現狀,以尋求合作?如此,既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也有助於貿易自由化政策,更可以打破非「核」不可的迷思。(作者為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