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植樹節談海岸造林

◎ 林均雅

過年時回屏東老家,公公帶著全家走訪枋寮和佳冬交界海邊的海鷗森林,據說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木麻黃防風林,但現在已不復見當年完整壯觀、如綠色長城般的海岸林。

台灣鄰海地區長年遭受飛沙及鹽霧侵襲,這時海岸林所提供的屏障,更顯重要。自日治時期引進木麻黃以來,因是少數具有根瘤的非豆科植物,能耐貧瘠,所以目前全台尚可見到許多以木麻黃為主的森林。

但木麻黃畢竟是外來種,近年已有老化的研究報導出現,景觀上也稍嫌單調貧乏。其實台灣有許多原生樹種可供選擇,例如砂地上的定砂植物---馬鞍藤、天蓬草舅、濱豇豆、海埔姜等,第一線的白水木、草海桐、林投,第二線上層的黃槿、葛塔德木、水黃皮,下層的台灣樹蘭、月橘等。

雖然目前已漸可看到造林時會採用原生樹種,但全台栽植的樹種大多雷同。其實台灣北部、南部及東部海岸的原生樹種並不盡相同,這也是政府和民眾在選擇樹種時,可以多加考量的!

每年三月十二日植樹節,政府總會辦理植樹或贈苗活動,也記得馬總統當年的政見---平地造林面積八年要達到六萬公頃!只是建議除了追求造林面積「量」的增加外,更應重視造林的「質」。例如在海岸林的部分,要依地域性不同,多樣化挑選當地原生樹種,營造原生森林應有的層次,增加棲地空間與物種的多樣性,逐漸取代原有單純的森林。如此除可營造豐富的自然景觀,更可進一步增加碳吸存,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留給子孫更好的環境。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碩士,新竹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