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漢城」要「去中國化」

■李筱峰

南韓首都SEOUL為了漢字標記之正名,決定將中文譯名「漢城」正名為接近原音的「首爾」,以符合國際慣例。漢城市長,不,應該是首爾市長李明博日前在記者會上做了上述表示,他們將向中國以及使用華文的諸國,敦促正名。

聽到正名,海峽對岸的中國和台灣內部的泛藍陣營,不知道是否又渾身不舒服?因為,說白一點,「漢城」正名為「首爾」是一次典型「去中國化」行動。

朝鮮在李朝時代(一三九二年 - 一九一○年)將首都設在「漢陽」一帶,這個漢陽之城,稱為漢城。不論是「漢陽之城」或是「漢城」,這種稱謂當然是受到中國政治與文化的影響。日本吞韓後,漢城更名為「京城」,戰後韓國獨立,首都更名為SEOUL,所以,不使用「漢城」已有近百年歷史。然而華文世界一直用漢城,或許是滿足「漢」沙文主義的心態吧?

按朝鮮早在中國漢朝就被併入漢帝國的版圖,時間在西元前一○八年,時值漢武帝時代,漢朝在朝鮮設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偏偏漢武帝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祖,朝鮮往後受中國儒家的影響,自不在話下,而出現「漢」字輩地名也就更不足為怪了。朝鮮被中華帝國「統一」長達四百多年,往後又曾經長期為其藩屬。目前北京當局喜歡宣稱「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實此話用來形容朝鮮可能比較貼切。朝鮮被中國併吞的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後(一六八四年),台灣才被併入中國(清帝國)版圖。而且台灣隸屬中國的時間只有兩百十一年(一六八四年 - 一八九五年),比漢朝統治朝鮮還短很多。從歷史看,朝鮮接受漢化(或「中國化」)的深度和時間,都遠甚於台灣。如果中國以「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為由,就要「統一」台灣,那麼是否更應該去「統一」朝鮮半島呢?再說,中國史家不也吹噓過朝鮮人是從中國去的箕子之後代嗎?這不是也符合他們的中華民族論嗎?既為「固有領土」,又是「中華兒女」,中國和台灣泛藍集團怎麼能夠容忍韓國的正名和「去中國化」?卻又不能容忍台灣的正名和「去中國化」呢?

孫文曾於一九二四年主張「台灣與朝鮮兩民族至少限度也應該實施自治,各自設立自己的國會及自治政府」;毛澤東也曾經在三○年代將台灣和朝鮮相提並論,贊成台灣獨立(見《Red Star Over China》)。國共兩位大老都曾經對朝鮮和台灣如此尊重,當今他們的黨徒們,是否也應該用開闊之心看待台灣與韓國的正名?

(作者李筱峰╱大學歷史教授,本專欄文章收錄於「李筱峰個人網站」:www.jimlee.idv.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