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韓國能,台灣不能

李敏勇

南韓首都「漢城」,正名為「首爾」。這是SEOUL特別市市長李明博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華文國家知會的訊息。華文國家,最主要的告知對象當然是中國,而台灣也是。其實,自二戰後以來,光復並且獨立的朝鮮半島就把長期以來的首府漢城,把日治時期被易名「京城」的漢城,更名為SEOUL。漢字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都為了確立自己國家的存在地位,發展出新的文字,並且能夠與漢字轉換,具有外來語標音功能。「首爾」的漢字和已通行半個多世紀的SEOUL相容。

在全球化時代,主體性更為重要。沒有主體性,面臨全球化的潮流,自我的存在會受到漠視。首爾特別市,以一國首都的地位,向世界發出這樣的訊息。放在台北市,以現有政治情境,是難以想像的。掩藏在中華台北裡的台北,仍然處於國民黨中國的殖民體制情境裡,不但缺少尋求台灣這個國家獨立存在的覺醒,相反的,步步附和著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的中國,即連漢字中文國際拼音也刻意選擇與中國相容的漢語拼音而反對通用拼音。比較台灣的台北和南韓的SEOUL首爾,誰進步誰反動,不是很清楚嗎?

台灣這個國家,近現代的國家意理是在殖民統治的際遇發展出來的。以生意人為主的這個島嶼國度,在被割讓給日本前,雖然歷經荷蘭、大清的殖民或邊陲控管,也沒有發展自己的國家。與朝鮮被日本強佔殖民統治已發展出李朝那樣的國家形式相比,二戰後,台灣沒有自己的國家可以光復和獨立,可想而知。接佔了台灣,而得以在一九四九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仍存在於台灣這個島嶼的中華民國,一直到聯合國中已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後,仍未能為確立在台灣的國家條件放棄中國的意理和主張,一步一步走入「虛構」、「殘餘」,甚至「他者」的處境,形成台灣國家條件的難題。

比起日本、韓國,早就有文化覺醒,知道尋求並發展出漢字文化圈的非中國意理國家條件,以確立異於中國的存在,台灣這個同屬東亞,同為漢字文化圈的社會,相形之下,何等缺乏國家條件的自覺。二戰後,在國民黨中國殖民體制統治下,先是服從反共抗俄的黨國國策指導而與共產黨中國為敵,不知耗損多少人的青春,多少異議者的生命。服膺於一個被取代的國家,在改變殖民體制的獨佔統治條件走向民主化之後,國民黨中國與共產黨中國共同以中國的意理壓制民主條件以阻礙台灣獨立化的形成。僅以經濟自滿,缺乏文化覺醒條件的台灣面臨的是另一個中國:共產黨中國的威脅。獨立自主的南韓,都還須以正名漢城為首爾,向世界向中國發出訊息,不完全獨立,不完全自主的台灣,任何主體性和近現代性建構的努力就招致「去中國化」的境內抗拒,打壓之聲。

看看「正名運動」這種最和緩的台灣真實存在論實踐努力受到的掣肘吧!教育、文化界裡面對正名時所顯露的態度,不是充分反映了台灣這個國家在殖民體制裡的中國性嗎?可悲的還是偽中國性,而這就是台灣國民養成的心路歷程。高等教育甚至在台灣認同方面讓人感覺「愈讀愈憨」。比起漢字文化圈的南韓,甚至北朝鮮,他們在韓劇有關李朝時代就已在日本帝國和大清帝國的夾縫中,尋求更明確、更具有主體性的國家定位。只講求賺錢,斤斤計較個人利益,民主化後也無法從殖民體制的幻影中走出來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這樣的國度應該感到慚愧,特別是那些競逐權力的政治人物。(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