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國環太平洋演習對兩岸軍事重要意涵與衝擊

◎ 王志鵬

近期一則消息,卻鮮少有人關注。今年九月訪問北京的美國國防部長潘尼塔(Leon Panetta)告知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邀請解放軍派艦參加二○一四年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十二月六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張永義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Jonathan Greenert)和副部長弗格森(Mark Ferguson)在華盛頓會晤時,再次深入討論參加二○一四年環太平洋軍演的細節。

「環太平洋演習」可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軍事演習,自一九七一年起兩年舉行一次,今年增至二十二個國家,計四十二艘水面艦艇、六艘潛艦、二百餘架飛機共同參與,其中亦包含俄羅斯與印度,但唯獨沒有中國。演習目的是協助太平洋邊緣國家培養應付緊急事件的能力,讓友好國家的海軍能快速集結,共同擔負人道援助、救災等任務。

美國邀請中國參加並非首次,一九九八年即曾派遣二名觀察員參加,此次美軍再次主動邀請中國派艦深化參與,其蘊藏「增進共識」、「軍事透明」、「預防戰爭」等三重意涵,期望能夠進而達成「區域穩定安全」的目標。

台灣軍方十餘年來不間斷要求能夠參與「環太平洋演習」,都未能獲得美國的同意;此次,在美國邀請中國參加與台灣爭取參與的情況下,或許會出現三種可能,最糟糕的、也是台灣國防部最擔心的情況,就是中國接受邀請派員並派艦參與,而且要求美方拒絕台灣參與,自此台灣軍事可能將被永遠邊緣化;其次,就是中國同意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同時參與;再者,就是在美國的協助下,台灣能夠先中國參與。按照過去的經驗,兩岸很可能又會形成傳統「雙輸」的敵對結果。如何形成雙贏甚至三贏,自然必須有前瞻性的思維。

兩岸現行解除敵對狀態和推動軍事互信的關鍵基本有三:「解放軍主動宣布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兩岸軍方能夠同時參與地區國際組織和活動」和「雙方停止軍事諜報活動」。最後一項係隱藏性問題,很難直接看出成效。然而,前二項未來在習近平務實彈性的領導以及中國解放軍將領愈來愈充滿自信之下,或許會出現朝良性發展、令人意外的可能與變化。

(作者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完整版將刊登於元月號《全球防衛雜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