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愛台灣電影?

◎ 楊鎮榮

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前,台灣電影市場就已經充斥著港片、洋片。解嚴之後,國片因思想及言論自由禁忌的解放,而有了許多新銳導演的出現,國片呈現了多元及鄉土的面貌。一九八九年侯孝賢拍攝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讓國片在長期市場低迷之下,有了新的希望。但也一直到了二○○八年之後,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及「賽德克.巴萊」獲得不少獎項,加上其他推出的本土新片,因為叫好又叫座,國片在商業電影掛帥的洋片及港片雙面夾擊之下,才似乎找到了一條生路,只是好景可能不常。

今年的金馬獎,台灣是主辦國,卻讓香港、中國成為獎項的主角,而台灣最後僅得最佳女主角獎。立法委員管碧玲主張「真要鼓勵台灣影業,應停辦金馬獎,成立新影展」,因此引來導演侯孝賢、朱延平及文化部長龍應台等多人批評。

不論管立委的主張是否妥當,但其實台灣電影資源本來就有限,而政府只有錦上添花的獎勵金及輔導金。在香港、中國影片跑來分一杯羹之後,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台灣電影,更有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未來如果中國電影以其文化及資金的優勢進軍台灣,港片、中片必然橫掃台灣的影視市場,屆時台灣的國片將再一蹶不振,連哀號都無效了。

(作者為中小企業負責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