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謹慎因應QE3的大浪衝擊

千呼萬喚之下,美國聯準會終於祭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將無限期、無上限購買債券資產,直到就業市場顯著改善。此次「開放式」量化寬鬆的規模為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等同於全面開動印鈔機,對市場挹注大量資金,希望降低借貸成本,刺激銀行放款,並引導消費者與企業增加支出與投資,進而增加就業機會,促成美國經濟復甦的力道。

QE3對疲弱已久、長期盤底的美國經濟而言,是一劑救命的特效藥,但是否具有長效,足以根治大病,則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強烈質疑。末日博士麥嘉華甚至直批聯準會的官員是「印偽鈔的人」;而更多人也認為QE3對美國經濟是「短多長空」。其實,麥嘉華等悲觀派經濟學家從未看好過人類的經濟前景,始終扮演烏鴉,預警市場崩解與經濟末日。在他們眼中,金融市場與科技文明的發展顯然不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裡面只有炒作、貪婪、剝削等負面能量在翻騰,因而終必崩潰。而值得信賴的,是那些不必經過努力打拚,自然蘊藏在地底下的礦石、能源,才具有永恆的價值。因此他們大力推薦的投資商品,就是黃金、鑽石、原油、原物料與農產品。悲觀派經濟學家了解人性的陰暗面,因此得以準確預測多次金融危機,但也因為不相信人性仍有善良與光明的一面,而錯失了對經濟復甦的掌握。

有人批判,聯準會已實施過兩輪的量化寬鬆措施,總共釋出二兆三千億美元,如果這種方法有效,美國經濟早已走出谷底,但由其疲弱的表現,美國經濟似乎已對寬鬆政策產生抗藥性。再者,自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祭出四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歐洲央行也推出兩輪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最近又推出「直接貨幣交易」(OMT),注入市場資金逾兆歐元,甚至台灣也曾發過八百多億元的消費券,但都只能發揮短期效應,無法真正提振經濟。而寬鬆貨幣之用意,原在釋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使廠商願意投資,民眾願意消費,以刺激需求拉抬供給面,使經濟出現正向循環,不料消費者信心始終不足,廠商也看淡後市,因此無論利率再低,仍不願貸款投資,龐大的爛頭寸乃像洪水一樣溢入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投機操作,造成資產價格飆升,引發更多的泡沫,卻無助於實體經濟的復甦。

此外,美國量化寬鬆更易對其他國家發生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尤其是流向新興國家套利,或在金融市場炒作,導致股市房市商品行情的大漲,更造成貨幣升值、物價高漲,因此QE也被批判是一種「以鄰為壑」,損人而不利己的政策。其效應有如央行總裁彭淮南所稱,「就像航空母艦走過去時,會對旁邊小船造成影響。」故而,QE3對台灣民眾而言,應該關注的乃是美國航空母艦所捲起的滔天資金大浪,是否會沖垮台灣這艘下沉中的小船,讓它沒頂?

何以台灣可能成為QE3的最大受害者?此因自金融海嘯以來,馬政府唯一的作為,就是向中國傾斜,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並未改善台灣的產業結構,因此經濟體質依舊虛弱,八月失業率四.三%、八月CPI三.四二%、景氣連亮九個藍燈、所得退回十七年前水準,出口連六衰,GDP連八下修,「保一」成艱困任務,整體經濟表現在亞洲十二個主要國家中墊底。加上馬政府執意推動油電雙漲的錯誤政策,帶動物價上漲,以及產業成本增加,使台灣的競爭力更加弱化。若是QE3導致大量熱錢流入,勢必造成台幣大幅升值,可能再度引動通膨上升;其次,則是重創出口競爭力,重擊連六衰的出口。而出口佔我GDP七成比重,若是出口無法恢復成長動能,台灣GDP很可能陷入萎縮狀態。

令人憂心的是,馬政府顯然不了解台灣經濟病灶何在?最近提出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多數是綱領、口號,內容洋洋灑灑,包山包海,但就是欠缺具體的執行方法,因此恐怕也會與六三三、愛台十二項建設、黃金十年一樣,淪為紙上文章,最終跳票。如此的政府效能與格局,如何禁得起QE3的衝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