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醫學教育亮紅燈

■ 賴其萬

最近我在某大學醫學系一年級開了一門關懷遭受社會偏見誤解的疾病課程。在第一堂課,我以醫學生如何加強對病人、對大眾受苦的敏感度為主題,談了兩個鐘頭。想不到,同學聽完後第一個問題是:「請問老師,是否可以教我們如何在生活品質與業績之間取得平衡?」

我心裡一愣,這是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根本還沒有進入醫院,竟然已經對「業績」這麼關心,而在他的心目中,「個人的生活品質」居然是他最關心的事!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這問題:

一、可能這位同學的家庭是有醫生的背景,耳濡目染,已經知道目前許多醫生在大多數醫院企業化的管理之下,沒有底薪,或者只有微薄的底薪,收入完全要靠多看病人衝業績。也因為這樣,他們看到家人因此而生活品質低落,所以才會問這種問題。

二、可能是因為媒體對醫師要衝業績而影響生活品質的窘境過分渲染,學生們以為醫生生涯絕對逃不過這方面的考驗。

三、可能是學生個人的價值觀,認為生活品質最重要,因此要衝業績、賺夠錢,才能提高生活品質,所以感到困擾。

但這三個可能性都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學生還要來學醫,難道會是這學校的風氣離譜到醫學系一年級學生就已經感受到業績衝擊生活品質的困境?

這使我想起《行醫之道》(On Doctoring)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Dr. Carola Eisenberg的「作醫生仍然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好職業」("It Is Still a Privilege to Be a Doctor.")。她說:「…某些教授常誤導醫學生,認為做醫生的黃金時代已過…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他們將不會再來學醫。」她說,我不能想像有一個比行醫更好的職業,雖然有一些醫療糾紛,但只要醫生大部分時間投注在關心病人的照顧、研究與教學上,大眾仍然會體會他們的努力而感激。她也呼籲我們應該要多讓醫學生聽到正向的訊息,並讓最有心以及最聰明的學生加入我們的陣容,一起來為提高醫療服務的平等及品質而奮鬥,「如果我們看不出這職業能因為造福別人而造福自己是多麼的幸運,那我們實在是太有眼無珠了」。

我們不應該小看這位醫學系一年級學生不經意的發問,這也許象徵著台灣醫學教育亮起了紅燈。希望關心台灣醫學教育的同仁們在挑選醫學生時,不僅關心他們的聰明才智,有愛心、有理想的價值觀更是重要。(作者為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