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加碼中國 勇敢陪葬

◎ 吳海瑞

世界工廠失色,這個場景說明了一切。在歐美主要國家的商場和超市,Made in China的產品正開始減少,而來自東南亞等國、印度、墨西哥、甚至拉丁美洲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悄悄地取而代之。

在中國,世界知名運動品牌商愛迪達關閉蘇州的最後一家(成衣)工廠後,最近又傳出將與其約三百家中國代工廠終止合作。中國證券報報導,這絕非單一個案;訂單外流導致越來越多的代工廠家,正面臨倒閉的風險。

這些年來,中國的勞動成本大幅上揚、人民幣不斷升值、環保意識抬頭、稅負提高,加上高油價推升物流費用,像多把利劍刺向風光已久的「中國製造」。

中國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另一股拉動經濟成長的投資,也已到了極限,連續近十年投資占GDP比重超過四十%(去年來到歷史新高的四十九%,目前四十八%,為國際平均值的兩倍)。而日本一九七○年代經濟高速成長時期,也僅達到四十%,隨後就鋒芒漸退。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近日呼籲,對中國經濟的「漸進下行」要有「思想準備」和「合理預期」。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決策層和企業家乃至一般投資人,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經濟運行自然法則和這一大趨勢的決策和對策。

韋森的呼籲更值得台灣朝野深思。因為政黨惡鬥亂了方寸,想以台灣為代價,競相討好、加碼(中國)的念頭,是該徹底消失的時候了。 (作者為企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