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徹底修正〝重科技輕傳產〞的思維與作法

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後遺症逐漸浮現,並且開始受到產官學各界的重視。除了日前馬凱教授發出警語,指出台灣對外貿易過度倚賴中國,處境已達「岌岌可危」地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亦批判到中國投資設廠若以低工資為競爭優勢,是一種迷思。而副總統吳敦義也坦承,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過高,已影響薪資水平與就業率,並為經濟發展埋下隱憂。

上週,吾人已使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理論,分析了台灣薪資水平受到經濟向中國傾斜的拉力往下扯,致使GDP雖幾乎年年成長,但薪資水平卻無法隨之提升,陷入停滯狀態。而台商大舉西遷,更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出口模式,且由於海外生產比率逐年快速增加,目前已逾五十%,造成了部分台灣就業機會被轉移至中國。根據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的研究估計,從一九八八年至二○○八年底,台商在中國僱用的就業人口高達一千四百四十三.四一萬人。此一事實顯示,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架構下,台灣的失業問題不再是單純的景氣循環現象,而是結構性的缺失,除非有效降低海外生產比率,否則失業問題將成沉痾。

不可諱言地,過去不論藍綠何者執政,亦無分其中國政策係建基在中國是世界工廠或世界市場的前提,皆鑄下錯誤的結局。將中國定位為低工資、租稅優惠的世界工廠,促成早期台商的大量西進,及至中國本身進行結構調整,出口、代工型的台商受到重大衝擊,但又惑於中國之十三億人口與人民財富增長,台商並未自中國退卻,反而再次築起中國是世界市場的大夢。這一波中國市場淘金夢必然也會破滅,因為真正的經濟解藥不待外求,其實就在台灣本土。君不見美國即使擁有龐大的服務業與全球化的品牌與創新,但幾波金融海嘯襲來,終於了解製造業才是經濟之根本,只有提振製造業,並且吸引海外之企業遷回美國生產,方能振興美國經濟。而降低海外生產比率,引導台商回流,亦應成為當前台灣產業回春的藥方。

探究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主要有兩大癥結︰一是政府並無振興產業的決心與方法;其次則為產業政策的偏差,尤其是重科技輕傳產的迷思,長期主宰政府的政策思維。在第一部分,每任政府皆會提出產業發展的漂亮口號,但因對中國依賴成性,以中國為因應經濟考驗的萬靈丹,故而對振興本土產業,既無方向也無步驟,更欠缺執行力,等於讓產業自生自滅,自尋生路。在第二部分,由於政府好大喜功,重視形式與漂亮數據,因此產業政策的研擬,並未審慎評估台灣的優劣勢與資源,動輒提出「兩兆雙星」的口號,圖以大量資金的挹注打造出巨型企業,做為政績之吹擂,但實際上並未重視技術研發的基礎工作,一旦失敗,對經濟勢必帶來重大衝擊。目前所謂3D1S(DRAM、面板、LED與太陽能),市場供過於求,再加上中國傾銷,產品價格幾乎崩盤,造成相關企業虧損巨大,更形成金融業的重大風險,顯然政策錯誤已帶來嚴重後果。

產業政策之檢討,政府尤應徹底修正「重科技輕傳產」的思維與作法。根據二○○六年工商普查資料,科技業投入一億元資本,創造約六.四個就業機會,而傳統產業卻能創造十六個就業機會。而我國中小企業僱用了七成以上勞工,更是不容輕忽的產業板塊。易言之,中小企業、內需產業、傳產製造業佔我經濟板塊之比率頗大,但在政策上所受到之扶植與優惠,顯然不如科技業,政府必須徹底改變政策思維,以本土產業為主,尤應對傳產製造業付出更多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大幅翻轉對中國的傾斜與依賴,培植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根本解決失業問題,振興台灣經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