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產業沉淪 FTA有屁用

◎ 吳海瑞

面對台灣出口的節節敗退,馬政府一直教育國人,台灣如果和歐美、東協簽署FTA,競爭力就會提升。另一方面,又舉韓國近年來對於FTA積極作為,企圖說服國人這是有效的對策,包含之前的ECFA。

事實上,韓、歐盟FTA去年七月生效,美韓FTA今年三月才生效,與中國的FTA才開始洽談而已。

再者,近年美、歐多數先進國家進口總值中,免關稅已佔有四、五成。台灣出口最大宗的電子產品,多數也早已列入資訊科技協定(ITA)享有零關稅待遇。而美國工業產品實質稅率僅二%;台灣對美出口總額也大約有六成六享有零關稅待遇。

換言之,從主要貿易國家的實質稅率,韓國與其貿易夥伴FTA的生效來看,無法解釋台韓外貿競爭力的消長─去年南韓出口在全球排名第七,台灣已退居第十七,出口規模僅為韓國的五成五,而一九九二年時,台灣第十二,南韓還緊跟在後。

韓國的崛起,憑的是產業實力,例如:比下台灣的面板、半導體;打敗日本的家電。即便是軟實力的流行文化、線上遊戲,也讓人驚艷。

這是企業主的努力,也與政府的作為有關,例如,DRAM沒落時,政府整併救活;彈性的匯率;多元化產業策略;多元化市場。

反觀台灣,出口集中在資通訊(ICT)業,且又是以中國為工廠的代工模式,核心技術、通路兩頭空。多數企業只專注製造的cost down,生產基地從台灣到大陸;再從沿海遷移內陸。與韓國大廠的重研發、走品牌完全不同,也因此差距越拉越大。

台灣產業面臨的絕對不是FTA競爭,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是,而是更深層的結構(過度集中)與競爭力下滑問題。沒有競爭力,再多的FTA也沒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簽署後,加拿大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滑落;墨西哥的就業也沒改善。ECFA之後,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不升反降,其道理也在此。執政者還要當作第一要務繼續推下去嗎?

「支持美牛是支持台灣未來」,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代表領導人不清楚問題的核心,這樣的認知與操作,台灣的未來才讓人擔憂。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