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假扣押與新聞自由

◎ 徐慧倫

馬政府執政四年以來,國際間對於台灣新聞自由和社會民主的評比,每下愈況。根據美國「自由之家」所發布的全球新聞自由報告,台灣排名從二○○八年的卅二名一路下滑至二○一一年的四十七名,亞洲排行從二○○七年第一名暴跌至第八名,主要因素除在於政府企圖透過置入性行銷、人事安排或直接干預等手段箝制新聞自由,權勢者動輒以司法對記者示警等種種作為,亦是使台灣新聞自由倒退的重要原因。

二○一一年九月國民黨籍立委謝國樑指控「新頭殼」記者林朝億〈旺旺併中嘉案 藍委兩度施壓NCC〉報導不實,進而對林朝億以及「新頭殼」董事長蘇正平提出妨害名譽刑事訴訟並民事求償五百萬,另向地方法院聲請假扣押蘇、林三分之一的薪水。此舉對於沒有龐大財力資助的獨立媒體工作者而言,無啻是千斤重擔。即便後來謝國樑為「展現善意」撤銷扣押令,至今卻仍未撤告,自由之家以「政治干擾」形容此舉,國際人權團體也視之為干擾新聞自由的指標。

更早,二○○四年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因認為《工商時報》記者曠文琪的報導致使鴻海損失三千萬元,進而採取假扣押之手段,也引起諸多爭議。

台灣走過了戒嚴,走過了報禁,但是政府干預新聞自由的陰影卻從來沒走過,更令人擔心的是,若財團和權勢者利用司法機制,扼緊報導者的經濟命脈,成為干預新聞自由的主要趨勢,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記者畏於站上第一線做「揭弊者」,恐非台灣之福。(作者為前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