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瘦肉精證明國民黨惡搞

◎ 吳明敏

二○○六年,民進黨政府容許三十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肉塊進口,決策符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可是當時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反對到底,院會並做成「未來美國牛肉進口,必須向立法院報告,經表決同意後,始得開放」的主決議。

二○○八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後,由總統府主導的「台美牛肉議定書」,卻是將美國的帶骨牛肉、牛絞肉、加工肉品,甚至牛雜、腦、脊隨等全部列為開放項目,只限制肥腸末端及扁桃腺不准進口。

二○○八年大選之前,馬總統也把「嚴禁瘦肉精豬肉進口」列為「愛台十二大建設」的施政承諾。當年信誓旦旦,嚴禁「瘦肉精」進口,如今態度再次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馬總統為國民黨主席也是國家領導人,有責任親自跟國人解釋清楚。

各類禽畜肉品的消費,彼此間有高度的替代性。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挾其低成本優勢,不僅將壓縮國產牛肉的市場出路,豬農和雞農、鴨農、鵝農等禽畜生產者的生計,必然也會受到波及。

開放含瘦肉精美國牛肉進口的決策之前,除了應考量對國人的健康風險威脅、把關有否可能確實之外,對國產禽畜產業較為接近事實的影響評估及研提合理補償配套,了解消費者和當事的農民之接受度等「社會科學證據」,是負責任政府無可迴避的施政作為。

台灣的農家所得,二○○七年九十三.七萬元,二○一○年八十八.五萬元,減少五.三萬元。農產貿易逆差更是嚴重惡化,二○○七年七十.二億美元,二○一一年一○一.八億美元,增加三十一.五億美元。

有人主張「經貿國際化,農業不能當絆腳石」。問題是:過去四年,農家所得大幅縮水、農產貿易嚴重惡化,都是官方數據,已經很清楚說明「公平正義」不是國民黨馬政府的優先施政考量,繼續犧牲弱勢農民以換取經貿國際化,何其殘忍。

拒絕含瘦肉精等不安全農產品的進口,落實執行進口品的「原產地標示」,全力讓國產農產品邁向精品,提升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農產品的信度,是確保國人健康、改善農產貿易績效、增加農民所得的根本施政作為。

(作者為台灣智庫執行委員、開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