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鼓勵國內投資政府要有政策

台灣今年經濟疲弱不振,經濟成長率一再下修,保四恐怕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曾表示,台灣經濟的問題在於投資不足,不是儲蓄或消費不夠,此一見解可從行政院主計處的預估數字得到印證。行政院主計處估計,今年超額儲蓄將達一兆五○七二億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GNP比率)達十.二三%,為二十四年來次高,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太多,投資動能不足。

超額儲蓄是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 根據主計處資料,我國超額儲蓄率曾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八年間,連續五年超過十%,但隨著民間投資成長,超額儲蓄率一路走低,最低曾降至二%以下,最近幾年超額儲蓄率又大幅攀升,二○○九年高達十.五%,去年降至八.五%,今年又重回十%以上水準。超額儲蓄率太高,對經濟發展並非好事,因為這意味投資機會減少,民眾對於未來缺乏信心,因此寧可將錢放在銀行裡,也不願投資冒險。另外,投資才能創造就業機會,若缺乏投資,失業率不可能下降。

投資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分為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其差別在於︰政府投資係以促進公共利益為主要考量,例如以國家之財力扶植策略性產業,與建造基礎設施,是在從事打造地基的工作;而民間投資則是將本求利,乃以追求利潤為動機,是市場機制的一環。官民投資的消長在不景氣時特別明顯,當市場需求疲弱,供過於求時,民間投資也同樣萎縮,此時政府投資變成了增加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很多政府在景氣低迷時,往往擴大財政支出,無論是進行公共建設或發消費券等,彌補民間投資不足的缺口,創造工作機會與擴大內需。

其實,台灣經濟發展力道疲軟,癥結固然在於投資不足,更重要的是,無論在產業類別或海內外的投資配置上,皆有失衡之虞。扼要言之,即投資過度偏重於特定產業,以及海外投資幾乎鎖在中國,造成資源的運用欠缺效率,無法對台灣經濟產生應有的回饋作用。前者,譬如動輒數百億、千億元的資金,被投入DRAM、面板等產業,作為打造「兩兆雙星」的活水。無奈台灣企業對這類產業的發展軌跡,無法精準掌握,已被競爭對手遙遙拋在後面,成為虧損累累的「慘業」,不僅自身的生存成了一大挑戰,也成為台灣金融業的包袱。台灣的DRAM、面板業,投資重點在資本密集,以為砸下重金,大量生產,就能發揮競爭優勢,擴展市占率,成為產業的主導者。殊不知這些產業已是「技術密集」,近年來這些產業的台廠非韓國之敵手,並非輸在投資不足,而是技術世代的落後。

其次,國內投資不足,但廠商對中國投資卻屢創新高。去年政府核准赴中國投資五七五件,較前年增加十一%;核准投資金額共計一三一億美元,較前年增加七.一二%。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前三季止,已經有五九三家上市公司、四二八家上櫃公司赴中國投資,累計匯出一兆二二八五億元,而匯回一一二○億元,占累計匯出金額僅九.一二%。

由此可見,台灣經濟發展的致命傷,在於投資不足,以及投資方向與重點的嚴重偏差。救贖之道在於政府必須由法規、租稅與基礎建設著手,去除不合理與不合時宜之處,導入新觀念與新作法,改善投資環境,強化民間的投資信心,才能將民間資金導向實體經濟,促進經濟活絡與成長。尤甚者,主政者必須扭轉企業投資向中國傾斜的偏差現象,重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導引資金回流,在台灣落地生根,再造經濟之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