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薪假的病根─產業西進與未能轉型

企業放無薪假情況日益惡化,勞委會日前公布最新通報統計,放無薪假企業由十二家增加三倍為四十八家,影響人數也從二八○一人增為五五一三人,但民間電資工會的最新數據則為七十五家、三萬六千人,官民版影響勞工數字差距六.五倍。而衝擊最大的產業,依勞委會說法則集中在太陽能光電、LED及印刷電路板,電資工會則為半導體、太陽能及周邊、LED及周邊、面板及周邊,與時下流行所謂四大「慘」業相當吻合。

當前景氣急墜,雖然少數企業仍逆勢成長,但多數企業則訂單與營收驟降,導致產能減少,於是金融海嘯時的無薪假再現。然而,與金融海嘯時不同的是,台灣受到不景氣的衝擊,顯然大於多數國家,特別是競爭對手南韓等。南韓在此波全球二次衰退時出口依然維持高度成長,各項產業仍蓬勃發展,充滿活力,股市亦在高檔盤旋,相形之下,台灣卻無薪假蔓延,昔日兩兆雙星的明星產業,今日竟沉淪為所謂的「慘」業,股市則在低檔修正,整體經濟發展亮起紅燈,處境堪虞。

針對無薪假來襲,馬政府顯然只有選舉策略,而無產業政策,因此行政院長吳敦義宣稱要提供兩萬個工作機會,實際上是將舊方案重新包裝,包括莫拉克颱風災區民眾短期工作再延長、失業者職訓計畫、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臨時工作津貼專案,共一萬九千多個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形同以政府之資源,對失業者提供另一種型態的補貼,只能美化失業數據,救急而無法救窮,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失業問題。

何以台灣此波無薪假會比別人嚴重?特定產業為何岌岌可危,虧損累累?癥結在於台灣產業本身未做良好轉型,以及大舉西進。在產業轉型方面,台灣過去以加工出口為主,經濟成長快速,打造出經濟奇蹟。後來共產集團解體,採行吸引外資策略,釋出大量廉價勞工,台灣並未以產業轉型面對挑戰,而是採取最容易的途徑,將工廠遷往勞動力低廉的國家,此舉讓台灣產業依舊停留在代工的階段,未能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以及培養出國際知名的品牌。

代工型的產業,利潤微薄,例如暢銷的iPhone,蘋果的利潤高達五十八.五%,位於中國的台商組裝廠才○.五%,卻又必須僱用大量勞工,大量備料與庫存,使企業的營運存在高度風險,根本禁不起景氣快速變化的衝擊。而且,代工型產業幾無高階技術可言,容易被後起之開發中國家所取代。尤其,經濟剛起步的中國以租稅、土地優惠,並且挹注資源予以補貼,台灣的企業就很難與之競爭。相對地,南韓對應不景氣的策略,則是大力提升研發設計能力,建立品牌,不論在家電、汽車、手機、平板電腦等,皆可與國際知名品牌一較高下,掌握高附加價值與完整產業鏈,因此比台灣企業更有實力度過景氣低迷的難關。

總之,探討無薪假的根由,乃是產業未能轉型與西進所致,而兩者又緊密連結,因為產業不思轉型,所以才必須大舉遷移到勞動成本低廉的中國,而產業大舉西進,又讓企業更不願對研發、創新與品牌之培養投入人力與金錢,形成惡性循環,台灣產業的競爭力乃愈來愈薄弱。及至不景氣一來,首先被打倒的便是代工型的台灣企業,而這些產業的因應之道,就是放無薪假與裁員。故而,想要徹底解決無薪假,馬政府那種提供短期臨時工的方式,注定徒勞無功;只有政府鼓勵企業向上提升轉型,並不再以西進中國做為解決問題的簡易方法,台灣的經濟方可脫胎換骨,足以因應國際大環境的挑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