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最有資格談二戰

◎ 邵軒磊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正式結束至今人類文明最大的苦難—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天是否參拜靖國神社,是東亞政治的重要敏感區塊。參拜事件,常是中國官方與民間社會指責日本並未「反省」的理由,但日本政府與社會則認為中國「干涉內政」。可見如何面對戰爭,至此還沒有真正解決。筆者以為,台灣在地觀點應該對此發揮貢獻。

台灣在二戰時是日本的一部分,也是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組成;加上後來的國共內戰、冷戰情勢變化,使得二戰問題長期擱置。在冷戰結束後,這些集體記憶卻相爭不下,目前尚未有明顯的成果。事實上,台灣在討論二戰責任、戰爭議題上,擁有最恰當的位置,對於戰爭的感覺是最複雜的,各個族群都有自己參與二戰的集體記憶。台灣有大量的歷史文獻,又是東亞諸帝國文化融合輸入之處,較諸其他獨立殖民地,台灣對曾經治理過的各個龐大文明,幾乎少有強大的民族仇恨或敵視,容易採取親善諒解的角度。因此,筆者呼籲,台灣觀點有力量能採納日本、韓國、歐美、東南亞的史料與視角,呈現更多元的角度。

中日韓三方數年前已努力完成共同教科書「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對此,東亞近現代史極為重要的組成份子,也就是這塊土地上的政府與人民聲音卻參與極微,十分遺憾。在八一五這個重要的日子,不妨重新省思尊重台灣各族群的歷史記憶,多元對話。這也正是台灣能在知識、文明上,貢獻東亞之處。(作者為台灣大學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