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別把光華商場玩完了

◎ 莊治宗

政府、攤商及全民期望打造的「台北秋葉原」,七月十一日鴻海集團得標的台北資訊園區二期BOT熱烈地動土,媒體也大肆報導,誇下為政府帶來九十七.五億元收入、創造一千五百個工作機會,會「花錢花到翻掉了」。

反觀七月十六日起舉辦「光華商場三十八週年慶」熱鬧的同時,台北資訊園區一期安置原光華商場及西寧電子商場的三百八十名攤商卻出現憂慮、質疑,民意代表也紛紛支持呼籲「市政府應出面協調,二期營業種類不要與現營業一期相同,以免相互廝殺競爭,也失去共同打造『台北秋葉原』的目的」。

話說打造的「台北秋葉原」是從八十七年拆遷光華橋「光華商場」時喊出的願景,逐漸也形成此區域間商家共同的目標,於是台北市政府九十二年將此區域都市計畫劃定為「資訊產業專用區」。

九十八年三月五日及十一月十八日台北市政府召開第二期BOT招商說明會,提出為避免與現營運一期(光華數位新天地)、八德電子商圈多為販售3C消費性電子,同質性經營太多,造成相互競爭、衝突,乃規劃一至三樓為影音、動漫及電玩等展館、國際商務旅館及餐廳等,讓營業種類有區隔或差異化,及吸引國際觀光客,共同打造「台北秋葉原」,當時為市政府、規劃團隊及審查委員等的專業及用心,大家齊聲喝采鼓掌。

如今,二期BOT得標後卻見規劃一至三樓為販售3C消費性電子商場(原投標書規劃為何未知?),與一期、八德電子商圈無差異,更相互衝突競爭;明顯與前項市政府招商說明會不同,有被矇蔽、欺騙之嫌?

光華商場能成為代表台灣3C消費性電子的知名度,是小攤商們歷經三十八年共同的努力,如今已有第三代在營業。然而財團挾其財力優勢,就說能打造「台北秋葉原」,似完全漠視小攤商三十八年建立的辛苦;更為何不以市政府九十八年規劃一至三樓為影音、動漫及電玩等為主,引領台灣成為全方位、多元化的資訊產業,能超越日本秋葉原,甚至與韓國一較高下,卻改為3C消費性電子賣場,不顧小攤商生計、生存,市政府只能隔岸觀鬥嗎?(作者為台北市光華商場發展協會總幹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