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聖峰
近日因蔣為文教授嗆作家黃春明的演講、質疑陳芳明教授的說法,使得台語文爭議再起。這些爭議所涉及的問題頗多,本文焦點集中在HoLo台語的拼音。去年上映的電影《艋舺》,所使用的英文拼音為Monga,與二○○六年教育部公告的台羅拼音Bang-kah差異甚大,電影海報僅出現Monga,完全看不到Bang-kah。同樣地,去年王彩樺大紅的台語歌曲〈保庇〉,官方MV使用的拼音是較接近英文的BoBee,而非台羅拼音po-pi。
這不禁令人質疑,HoLo台語拼音官方已公佈多年,為何在社會上仍然不普遍?並且成為推展的反對原因。二○○六年強勢主導通過的台羅拼音,作家宋澤萊時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也曾予以支持,會後他將結果告訴國中的學生說:「有人認為p這個聲母不唸成ㄆ,而要唸成ㄅ,你們認為如何?」學生回答說:「那個人一定是瘋子!」說完,他們哄堂大笑,並追問:「那麼,t這個聲母唸成ㄉ你們同意嗎?」他們又大聲糾正宋澤萊的錯誤說:「不同意,應該要唸ㄊ!」這時,宋澤萊才若有所悟,他在教育部做錯了一個表決。通過的「台羅音標」是這麼違背學生的認知來規定的,它又將k這個聲母唸成ㄍ,th唸成ㄊ,完全背離當前學生的認知。
筆者二○○五年曾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當年支持台灣通用拼音與台灣羅馬拼音的委員不相上下,支持台灣通用拼音的委員強調國小HoLo台語的教學應考量與英語拼音習慣的接軌,並斟酌與客家台語、台灣華語、原住民語拼音的相通,如此才能減低學生的負擔,特別在國小每週僅有一節的母語課,學習成效是要事半功倍?還是要事倍功半?只可惜二○○六年的強勢主導,排除了支持與英語拼音接軌的台灣通用拼音,這或許是今日台語文爭議不可不重新檢討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