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能將投降當作國家目標

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譚慎格日昨在「重估一個中國政策」的新書發表會上,直指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誤謬外,同時呼籲台灣「勿把投降當國家的目標」。他對台灣把「避免戰爭」當作戰略感到困惑,因為依過去歷史經驗,避免戰爭的結果最後都是投降。他認為台灣人民應慎重思考台灣的未來,究竟是要成為香港第二,還是繼續維持成功的自由民主。

我國是否把投降當為國家目標呢?當然在此所謂的國家目標,指的是實質的,非表面的口號或宣示。李登輝前總統執政時期一直標榜「國家之統一」,但修憲、立院改選、總統直選、廢省等實質的政策,即被認定是「漸進式的獨立路線」。其執政的十二年,本土化逐步進展,終被視為主流,在經貿方面則以戒急用忍做政策之基本論調,起碼投資中國一詞一直不被認為「必然的經濟正確」。各國,包括美國在內,對台灣之民主化、本土化政治走向,也完全不抱任何懷疑。可是政權輪替後,情況即開始轉變,整個國家的機器逐步向中國傾斜,且此種轉變正在加速之中。

二○○一年的經發會是轉變的起跑點,也是現政府拋棄李登輝戒急用忍路線的政治宣示。「積極開放」從此躍上施政的前端,西進成為政府的經濟路線,也是政治正確,對中國之投資行為也頓時成為拚經濟的尖兵與功臣。社會價值觀之改變,也妨礙了本土化進一步的深化,「中國不是敵人而是台灣經濟的夥伴,甚至是將來」的思維日益深入民間,當民眾發現國家正常化、本土化等只是口號的時候,政府便失去了動員民眾的力量,今年三月的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也因此根本鼓不起人民的憤怒。「三二六民主和平護台灣大遊行」後,政府官員的經濟思維與政策依然繞著中國轉,此種以中國為天府的國家方向,當然逃不過譚氏敏銳的觀察,「台灣不要把投降當國家目標」的警語,應是譚氏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顯明地,他已看到台灣因政府偏離台灣主體意識的施政,而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

不幸的是,台灣之危機又因在野的中國中心主義而更加深化。泛藍曾四十一次否決了軍購案,完全忽視了中國八百多枚中程飛彈對準台灣,此種以「反對軍備競賽」、「避免戰爭」的政策訴求,不是把「投降作為國家目標」又是什麼?三月十四日中國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在台的中國國民黨旋即發表派該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北京作破冰之旅,此種無異於通敵的舉動,卻看不到政府公權力之介入,明顯反映了台灣政經已到病入膏肓之極危險狀態。三合一選舉本土勢力之大退卻,正表示了此一嚴重的後果。

解鈴還需繫鈴人,國家之存亡現在繫於執政當局領導者一念之間,若阿扁總統肯於立下決心,揚棄「投降的漸進式統一」路線,嚴格執行本年四月五日府院黨會議的七點結論,切實做好「有效管理」,在有效管理機制確立之前,不談對中國進一步的開放政策,包括包機、直航及中國投資之鬆綁,專心於國內環境之改善,加強技術創新的投資,則不出兩年,衰敝的台灣經濟必能復甦,對台灣本土認同之意識必能在這一土地上再度生芽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