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之子不正常

◎ 晴娘

為了改善人口結構,政府這幾年努力鼓吹生育,但是有「量」之外,是不是也同時考慮我們培育出來的孩子的「質」究竟如何?人類號稱是哺乳類動物,但我們卻是哺乳類中最不「哺乳」,最少由媽媽親自照料子女的。我們的孩子在母親產假結束後,要不就交由祖父母「隔代教養」,要不就丟給保母或托嬰機構。工作環境允許的話,母親或會在上班空檔擠乳,再交給照顧者間接哺餵,但這怎麼也無法取代母親乳房所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撫慰感,於是我們的孩子只好嘴上不時嘟著一個「人造乳頭」。對比其他的哺乳類幼兒總是跟在媽媽身邊,靠著模仿母親的行為學習生活技能、適應周遭環境,我們的孩子則是跟著「巧虎」學怎麼刷牙,怎麼自己穿好衣服。

政府雖然提出育嬰假、育嬰津貼等作法,但在職場文化尚未友善母親之前,有多少女性因此而受惠值得懷疑。筆者的朋友親人中,敢請育嬰假的寥寥可數,而其中又以公教人員佔絕大多數。曾有教育心理學者的研究指出,幼兒三歲前是學習與吸收的黃金期,十三歲前的吸收力則降至百分之八十,但我們為這三年的黃金期付出的實在太少。人類嬰幼兒奶粉工業蓬勃發展的背後,說的不就是母親的角色在孩子成長時竟缺席了,而幼兒期卻是孩子們最需要母親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會說話,他怎麼不選擇媽媽溫暖的懷抱,他怎麼不希望一睜開眼就可以聞到熟悉的奶香味,而他的學習與成長在跟隨母親身旁的每一天裡都可以看得到。

(作者為高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