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台江內海」談海嘯

◎ 蔡志揚

古稱「台江內海」的台南安南區,一百八十六年前曾文溪在今西港大橋附近潰堤,滾滾泥砂沖入,頓時成為一片海埔地。如今海埔地不復在,已經沒有「內海」可以吸納洪流,因此前年八八風災的超大豪雨,大水又使得整個安南區幾乎成為水鄉澤國。

這幾天電視畫面不斷地重播驚人海嘯吞噬了仙台沿岸地區,相當駭人。不過至少這片土地還有許多的田地與濕地吸納大水,若是沒有這些緩衝地帶,災情恐怕會更恐怖。

事實上再高的堤防,也抵擋不了自然界的驚人能量,扮演滯洪功能的濕地與水田,可貯存宣洩不及的大水,河岸土地與海埔地,均有緩衝水患的功能。中國古代,大禹就曾用疏浚的方式,利用滯洪帶設法引導洪水排出,成功治理了水患,相對地鯀花了九年時間興築高堤治水,卻讓水患加劇。

台灣地狹人稠,過去數十年來人們不斷與河海爭地,面河濱海的濕地與良田,陸續被開發成為住宅區與工業區,然而,許多河岸邊與海埔地原本是數百、數千年來提供自然界緩衝與平衡之用。經歷了八八風災,以及看到日本驚人大海嘯的轉播畫面之後,國人應該要更加重視這些濕地、水田以及河邊海岸緩衝區存在的價值。我們實有必要再次省思諸如「關渡平原」、「社子島」、「國光石化」等河海緩衝區開發計畫的風險性,切莫天真地以為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即可以粉飾太平!

(作者為律師,曾受內政部委託執行「濕地永續經營管理方法及相關法令之探討」專案計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