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公視也在台客!

◎ 陳金萬

公共電視製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誰來晚餐」就是其中的一項。近日「誰來晚餐」走入全新第三季,即將推出新節目「上海台客家庭~~進退兩難」。諾大的「台客家庭」字眼透過節目預告,不斷地在廣告時段重覆播放,叫人想要不去注意它也難。公共電視發揮創意作宣傳,來提升收視率是件好事;但是,如果為了拚收視率,而灑狗血、犧牲公共價值和公眾利益,那就變得和商業台一樣,失去設立公共電視的目的,而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台客」算不算是歧視用語?從它的源起和字義的關係來看,當然算!「台客」一詞原是外省人瞧不起台灣本地人的歧視用語,語言背後潛藏的權力邏輯是,中國人才是台灣政治權力的主體,台灣人只配當被殖民統治的客體,言說者傲慢睥睨的心態不言可喻。也許有人會說,台客一詞流傳至今已經產生數種不同的定義,並不都是負面的,也有些人當它是正面的,你怎能說它是歧視用語呢?

台客一詞受到流行文化影響,已產生多重的意義和內涵,它使污名和驕傲、淚水和汗水的意涵全部混雜在一起;因此,有人受傷、有人得利,有人拒斥、有人歡喜,都同時並存在一個表面和諧而內部歧異的社會。請大家注意,歧視和性騷擾的問題一樣,不是看言說者、騷擾者本身高不高興?是否自我感覺良好的問題?而是看被言說、被騷擾的人心裡舒不舒服?收話者有沒有感覺被發話者歧視或騷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筆者想請教公共電視有關「誰來晚餐」節目幾個問題,1.請問「台客家庭」是受訪家庭的自稱?還是制作單位自以為是的編派?2.講「台商家庭」難道不好聽嗎?為什麼要用「台客家庭」?3.就算「台客」是受訪者的自稱,制作單位在宣傳處理上有顧及台灣觀眾的心理感受嗎?公視若不能妥善回答這些問題,恐怕已經觸犯了受訪者的形象人格權,以及台灣觀眾維護自身語言文化價值及族群尊嚴的權利。

公視不能一邊拿台灣納稅人的錢或捐款作節目,一邊用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歧視用語來羞辱台灣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不是客人,就算台灣人到國外作客,也不容僕人在主人家裡撒野、糟蹋客人!拜託公共電視的主管搞清楚,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兩邊的文化和人權標準不一樣!請不要把台灣文化和人權標準搞到和中國的水平一樣低好嗎?據此要求,公視負責人應公開向人民道歉!並懲處相關的失職人員。(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