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日本的防災.救災.應變 台灣應引為借鑑

日本十一日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強大的海嘯、火災,造成可怕的傷亡及破壞,死亡人數直線上升,房屋倒塌不計其數,公共建築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高速鐵路受創嚴重,殘破不堪,受災地區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禍不單行的是,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爆炸,輻射外洩,撤離的居民擴及周遭二十公里,幾座反應爐岌岌可危,可能爆發蘇聯車諾比、美國三哩島之後最嚴重的核能電廠災變,而其核子輻射會不會飄散到其他國家,甚受關注。

此次日本受到其史上最大強震的襲擊,幾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房屋的劇烈搖晃倒塌、海嘯的吞噬、大火的肆虐、核電廠的爆炸,宮城、仙台、福島、岩手等縣幾乎遭到毀城,所有可以想像的災難皆同時發生,彷如世界末日來臨。如此驚悚畫面透過媒體網路的流傳、播送,令人觸目驚心,同感悲傷。加上最近世界災難頻傳,氣候變化異常,不是發生乾旱就是洪水,而地震更是頻頻發生,紐西蘭、智利、中國雲南都遭到強震襲擊,讓人不免懷疑古馬雅人的二○一二末日預言,是否即將成真。

災難的發生,多數難以預測,卻大都可以預防。亦即,儘管人類一直希望研究災難的預報技術,但是像地震這類的災害,直到目前仍是人類所無法預知,最先進的科技只能提前一分鐘預知。但一分鐘所能做的工作有限,因此人們努力的方向,是在建立一套縝密的防災、救災與災後重建系統,包括指揮、執行系統,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救災器材與設備的購置與配備,救災法令的齊備等,期能減少生命與財物的損失,降低災害的破壞程度。由於事後救災與重建扮演最重要角色,因此除了器材、資源與法令之完備,民眾的素質與文明程度更是攸關整個社會承受災難之能力。

換言之,一個民眾素質與文明程度高的國家,即使自然天災不可抗拒,但必然可以發揮救災與災後重建的效率,降低減緩民眾所受到的傷害。而在這方面,日本顯然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教材。日本這次遭到史上罕見的強震衝擊,而且大火、海嘯、核子輻射外洩同時發生,幾乎各種巨大災難同時降臨,死傷自然慘重。但是,日本人在死亡的陰影下仍然保持好禮有序的國民素質,沒有發生趁火打劫的事件,社會秩序井然;另一方面,政府全力展開救援行動,亂中有序,而且立刻向國際社會求援,扮演穩定的力量,讓日本不致陷入混亂的局面。日本人應對災難的心態與步調,令人讚佩。有人甚至感慨,這場強震若是發生在其他國家,或許會變成一場亡國的浩劫,但是在日本,經嚴酷的試煉後,應該可以很快走上重生之路。

事實上,日本的大震災,對台灣而言,並非只是新聞畫面,而是如何從警訊中深入檢討,得到寶貴的教訓。台灣地處地震帶,常年震災頻仍,加上颱風多,水患經常肆虐,自然環境之惡劣,絕不下於日本。但台灣應對災難的準備,不論是官方執行公安檢查程度、救災的效率、防治災害相關法令,明顯不足。因此政府能否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確保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令人質疑與憂心。坦白說,台灣的官僚系統充滿得過且過、敷衍塞責的心態,似乎只要災難不發生,就天下太平,一旦爆發,只能聽天由命,祈求上天保佑了。

台灣近幾次大災難,中央政府不但缺乏預防災難的危機意識,指揮系統更陷入慌亂、遲鈍狀態,對災情演變亦無法充分掌控,以致災情屢因人為因素擴大。最悲慘的例子就是八八水災,造成小林村數百人遭到活埋的慘劇。而地方政府平日也沒有做好相關工作,甚至如台中市政府,連店家的安檢工作,都發生嚴重疏漏,一場夜店火災就奪走九條人命,一旦爆發巨大的災變,後果不堪設想。而台灣的國民素質仍不及日本,有待強化優質、正面能量,才能應付重大災變的衝擊。總之,日本此次震災,就像一則現代啟示錄,對台灣預示災難的可怕,以及趨吉避凶之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