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的」中國政策

◎ 李政鴻

無論國民黨或是民進黨,其提出的中國論述,若要成為實際可執行的方案,就必須經過台灣內部,以及中國內部所認可才行。想要凝聚兩岸各方最大共識,基本原則是要提出符合多數人利益的方案,或者告訴對方,我提的方案如何對你有利。這種使用理性選擇思維來解決問題,看似自私自利,但卻是以追求最大共同利益為前提來尋找答案。

例如,現有中國政策論述天平的兩個端點分別為兩國論(台灣國和中華民國)、一個中國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現階段這兩種論述形成零和賽局,兩者互不相容,即任一立場都會讓另一群人感到受害;另一種分布在天平中間的方案,則是認為兩岸頻繁的民間經濟、社會交流將會致使政治質變,這種論述成為馬政府中國政策的理論基礎,希望藉著擴大交往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但是問題點在於,經濟利益是否等同於政治利益?兩岸政府是否真能放寬政治底線?馬政府立場能從「互不否認」轉變到「相互承認」?中國政府能夠承認台灣(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前述看法仍侷限在所謂「兩岸共識」的框架,忽略台灣地緣戰略位置重要性,以及西太平洋秩序的本質。中國崛起直接影響美國和日本:從地緣政治來看,中國積極建設新世代海空軍,亟思突破美、日建構的島鏈圍堵,可預期未來周邊領土爭議上,中國立場將更為強硬,甚至威脅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霸權地位。如此相信中國崛起將是威脅的看法,縱然美、日兩國從中國市場獲得可觀的利益,仍存在於美、日兩國國內不曾間斷。

台灣一味傾向中國,或者與中國對抗,都不符合美、日兩國利益,且可能招致嚴重關切。在這前提下,台灣的中國政策應該納入西太平洋架構下思考,論述需考量美國與日本的國家利益。換言之,兩岸共識應該擴大為西太平洋共識,若因此能設定五十到一百年的和平期限,或許是個不錯的開始。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