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外資在股市動向顯示 「台灣優先,扎根台灣」政策的必要性

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的金額居亞洲市場之冠(日本除外),已超過四千億元。十一月外資火力更是超猛,至二十一日已買超達一三五一億元,創下了單月買超的新高紀錄。奇怪的是,就在這幾個星期前,國內統派媒體還一直引用外國分析師之言,恐嚇政府,若不趕快直航、取消四十%投資中國之限制,外資將會「棄台就中」掉頭而走,好像台灣即將因主權之堅持而沉淪下去!

事實證明,外資並未因政府未取消四十%投資中國之限制,亦未因直航談判遲遲未能進行而撤走,反而一直在加碼。去年外資對我國淨買超二八三九億元,今年更一舉突破四千億元,難能可貴的是,亞洲外資買賣以對台灣的買超為最高(日本除外),至八月底達一一五億美元,同一時間對韓國之買超只不過八億美元。此一數字所表示的是,「講歸講,批歸批,台灣還是外資的最愛」。可見統派媒體經常引用外國分析師對我中國政策之批判,只是個體利益之言,與絕大部分之認知乖離甚多。

再以外資加碼之內涵來分析,去年二八三九億元買超之主要個股是台積電、中鋼、華映,本月外資之買超亦集中在台積電、友達、聯電等,由外資之選股來看,似乎一直偏愛「投資台灣,扎根台灣」的廠商。

晶圓廠屬未完全開放對中國投資之產業,台積電則是其龍頭,但它並不因晶圓廠未完全開放登陸,或有四十%之投資限制而被外資所唾棄。屬面板業的友達、鋼鐵業之中鋼亦具同樣性格,都是主生產在台灣之產業。

若說,外資選股之標準並不在於「台灣優先,扎根台灣」,而是所謂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則「為什麼台灣優先、扎根台灣的上市公司及未開放投資中國的產業,會在獲利能力、在產業升級上有較好的表現?」就成為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盱衡當今六九四家上市公司之經營,我們不難發現登陸最早、最積極的產業,除了一、二家例外,大都已成為票面或票面下之雞蛋、水餃類股,當然亦都非外資投資之對象。傳統產業中能出類拔萃者亦都屬於部分被禁止登陸之產業,台塑關係企業堪稱其代表。但台塑企業與台積電一樣,雖然對中國有投資,金額雖亦可觀,但若與企業在台之總投資仍不成比例,仍在可控制範圍之內。換言之,政府對石油裂解之遲遲不開放,並未動搖外資對台塑企業之信心,反而是成為產業獲利的一種保障。

台商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們的「大中國神州情結」及由此產生的一窩蜂現象,使公司老闆整年遊走中國各地,台灣之經營因而分心。產業登陸之一窩蜂現象又使產品價格節節下墜,使整個產業、個別企業均陷於不利經營之困境。二○○二年政府對晶圓登陸之種種管理與限制,回顧起來應是今天台積電等晶圓產業尚能獲得利潤,成為外資之首選的主要因素。

李前總統日前向學員授課時表示,領導者別受浮面表象的新聞影響,應誠實面對人民做事。「再不開放登陸,外商將棄守台灣」嗎?統派報紙這麼說,但事實恰恰相反,未開放的產業才是當今外資之首選。顯示李前總統之話是有經驗基礎的,畢竟外商、媒體講的是個體利益,但政府該做的絕不是聽從其言,而應以整體產業為思維基礎,訂定國家永續發展之方向與政策,如此才能造福全體國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