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九孔大量死亡的癥結

◎ 杜宇

台灣養殖九孔(俗稱台灣鮑)近年來不斷發生大量死亡,產量及外銷量急速萎縮,幾乎快要從餐宴上消失了,產業受到重挫,業者蒙受極大的損失。政府雖定期召開九孔養殖病變對策專案小組會議,至今仍無有效的因應對策,再度凸顯出台灣水產養殖在疫病防治體系上,確實存在諸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

養殖物發生大量死亡,在台灣並不是首例,民國七十年代台灣號稱「草蝦王國」,即因遭病毒感染而造成整個產業供應鏈的崩解,迄今仍無復甦的跡象。原因除了養殖環境惡化、魚種基因劣化外,最大問題出在政府將魚病防治工作,分屬兩個不同機構來負責:預防部分屬水產試驗所的職責,診斷與治療則屬各縣市政府家畜疾病防治所之業務範疇。養殖戶所蓄養的水產生物一旦發生異狀或病害時,必須送到各縣市政府家畜或動物疾病防治單位,請求適當協助(非送水產試驗所),並由獸醫師開具處方箋後,業者才能進行處理,水產相關人員不能有診斷與治療的行為。

事實上,魚病防治是整個養殖產銷供應鏈的重要環節。從源頭的魚苗供應開始、中間育成、池塘管理、飼料營養、病害防治及投藥、上市前的檢驗、捕撈、運輸、到販售環環相扣,才能確保從魚塭到餐桌的食用安全。而這樣形同鋸箭法的作為,不僅不符合產業實際需求,更成為防疫大漏洞。

前些日子觀賞魚業者亦遭遇同樣困擾(即政府禁止水族館販售觀賞魚用藥,除非有獸醫師、藥師駐店),引發民眾抗議,可惜未能點出問題癥結所在。

亡羊補牢,政府應儘速重整水產動物防疫體系,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讓從事養殖漁業相關人員與獸醫師透過「魚病診療師」專業認證,取得為水產生物診療資格),並結合民間研發機構力量,運用水產生物科技來研發抗病疫苗及育成新的抗病品系,進而培育出優質種苗,再輔以綠色餌料及潔淨的生長環境,才是解決病害的正確途徑。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