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撤彈的戰略觀察

◎ 王志鵬

自馬英九競選總統,要求中國「撤除飛彈」成為熱門議題。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在軍事上沒有任何意義,但較少思考其真正隱藏的意涵:「台灣是否要對此付出安全的代價」。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於七月九日舉辦「台灣研究新跨越」研討會,特別針對「軍事互信」分組研討,中方學者首次提出「兩岸軍事安全互信協議」的具體內容與條款(計八條四十三款);不久,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七月三十日於中國「八一」建軍節前記者會表示,可以撤除福建沿海部署對台灣的導彈,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耿雁生的撤彈可行說,基本是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

當時個人即分析此一南一北、一軟一硬的策略與作法非比尋常。中國基於「軟的(策略談判)更可以軟、硬的(軍事發展)必然繼續硬」,撤彈操作至少存在有上、中、下策。上策即不論任何問題都可以跨越,不僅同意撤彈,並且公開對國際宣佈「只要台灣不尋求獨立,就不會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中策為「基於九二共識原則,撤除導彈,兩岸研商軍事互信機制」;下策則是「台灣承諾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同意撤除導彈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果不其然,事隔不到三個月,中國總理溫家寶九月二十二日於紐約公開表示,在ECFA簽署及兩岸關係更加緊密之後,可以進一步推動政治互信及軍事互信。對於記者的提問,溫家寶指出「撤除對台飛彈最終會得到實現」,非常特別的是「未提及一個中國的原則」。

如今「撤除飛彈」這一個假議題卻成為真籌碼,給予中國官方高層政治策略上高度的操作空間,台灣國防部卻成為最弱勢與邊緣的一方。因為台灣長久以來「軍事戰略跟隨政治策略」的基礎,國防部高層即使有不同的意見或是百般不願意,似乎也只能「啞巴吃黃連」被動因應。最近美國「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透露,美方原欲邀請我國防部長高華柱參加美台國防工業會議,順道安排與美高級官員會談,然因我駐美外交部門不支持,國防部只能放棄。此事雖遭官方否認,但顯非空穴來風,也是國防部弱勢、被邊緣化的一個例證。

未來,台灣持續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線,似乎只有「台灣人的民心意志」了。

(作者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副研究員,全文請見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cptwjp7/)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