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庶民無福消受的「經濟亮麗表現」

行政院主計處前天發布統計,指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達十二.五三%,全年經濟因此可望成長八.二四%,為二十一年來最高。在我國努力掙脫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陰霾之際,總體經濟數字優於預期,當然是好事,然而在這些亮麗的數據中,我們看不到太多值得庶民高興的事。

首先,今年上半年經濟出現兩位數成長的十三.一%,主因是去年同期適逢經濟最壞的時節︰去年第一季經濟負成長九.○六%、第二季負六.八五%,都是前此鮮見的衰退數字;與去年同期低下的數字相比,今年自易呈現較高數字。同樣地,連同今年第二季,經濟已連續三季出現正成長,但是在此之前,經濟成長率從二○○八年第三季起,曾經連續五季都是負成長,甚至出現歷來最嚴重的衰退。今年較高成長數字不足喜,除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可能扭曲外貿對實質經濟的貢獻,加上去年基期較低的因素,也可以從下半年經濟成長,逐季相比都將出現負數,從而明年底之前經濟成長必定趨緩的主計處預測,得到印證。

其次,以國內生產毛額(GDP)所代表的經濟成長,是總體數字;總體固為個體的集合,但不同個體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不能過於懸殊,這就是與經濟成長同樣受重視的所得分配或均富問題。主計處同一天發布的數字顯示,以家庭所得五等分相比,最高與最低差距為八.二二倍,為歷來最高,也是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連續兩年創新高。值得關切的,貧富懸殊現象日益明顯,不僅表現在家戶所得,其他以綜合所得稅二十等分、國際通見的吉尼係數、貧窮線以下家庭戶數等所計量的數據,在在反映馬政府上任以來急遽惡化,M型社會益為顯著。

與一般人民更息息相關的,則是經濟成長能否帶來就業機會,以及薪資所得的增加;這方面,馬政府的表現同樣抱歉。上任兩年多,馬政府一度把失業率搞到高於六%,雖花費巨額經費以短期治標方式力圖降低,我國現今失業率五.二%,仍居亞洲四小龍最高。競選總統曾以開出失業率三%支票的馬英九,不但跳票,還害慘庶民︰除了受失業波及人口一百一十六萬人,靠打零工、低收入的「非典型就業」人口,也日漸增加。至於有工作的上班族,受到產業大舉西進中國、「海外生產」已逾五十%及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實質薪資不如十三年前,且相較於包括房價、民生物價不斷攀升,薪水階級相對貧窮的現象,常令升斗庶民苦惱鬱卒。從而,在馬英九感到「欣慰」、主計處宣稱「表現亮麗」的經濟數據背後,一般人民別有無可欣慰也不亮麗的感受。

尤有甚者,馬政府這番經濟表現,竟是建立在債台高築、債留子孫的基礎之上。有如本報昨天所報導,包括下年度預算,馬政府執政三年累計新增債務約一.三兆元,相當於民進黨執政八年所淨增加的債務規模。儘管財政部長李述德一再辯稱,政府財政仍然健全,但是馬政府在債務暴衝的同時,把租稅改革束之高閣,已經招致學界及在野黨強烈質疑。畢竟,今天的債務,即為即日起的負擔,馬政府如此惡整,加上施政無能,即可能把政府債務弄成以債養債、積重難返的地步,台灣一旦陷入這種困境,不但禍國殃民,且危害子孫。

最可議的,在執政無能而把經濟搞成庶民受苦之後,馬政府唯一對策竟然只是加緊與中國經濟統合,尤其是本週「一黨立法」,強行通過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任何腦筋清楚的人都明白,中國必藉ECFA以經促統,馬政府卻總以「政經分離」自欺欺人。隨著ECFA付諸實施,香港簽訂CEPA之後因引進中資而俱來的房地產炒作、金融泡沫、貧富懸殊等惡果,將在台灣上演;兩年來馬政府一心傾中、獨沽ECFA的過程,這些惡兆其實已經大略出現。

必須強調,ECFA之後的台灣,不僅必因「香港化」而在經濟上受制中國,但香港畢竟已是中國特區,馬英九口口聲聲主權獨立的台灣,或其泛藍政媒所宣稱要捍衛的中華民國,「香港化」之後,都不可能在「一中原則」的臥榻之側,繼續酣睡。受夠了馬政府的庶民,要改變現狀,扭轉大局,為時未晚,現在就是時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