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最深沉的控訴與吶喊

陸委會所屬的「中華發展基金」,由於補助中國研究生到台灣來撰寫學位論文每月三萬元,以及中國藝術家、作家每月六萬三千元的生活費,最近在網路上引起年輕族群強烈反彈,紛紛在臉書(facebook)成立專頁,撻伐馬政府的媚中政策,甚至號召連署,呼籲大家打電話、發送電子郵件向陸委會抗議,短短幾天就在網路社群獲致超過萬人快速響應,這個一呼百諾的特殊傳播現象,為政者如果不能從中正確解讀其所代表的社會氛圍,或至少下一代學子與社會新鮮人企圖傳達什麼樣的訊號,則失去了年輕人,下一步必然是失去政權。

「中華發展基金」係在國民黨第一次執政時期的一九九四年就設立了,成立宗旨在於「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基金管理會的召集人向來由陸委會主委兼任,多年來都在從事獎、補助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為什麼這樣一個不為外界廣知的計畫,會在馬政府上台兩年、ECFA強簽後的此時,遭到「揭發」並引爆校園的爭論與不平,特別是新生代對個人前途與未來發展的極度焦慮?甚至過去刻板印象被歸類為在意識形態上較為「友善」的國內藝文界,昨日竟也出面群起抨擊這種「厚彼薄此」的政策,是「一百分之一千」的對中國傾斜,在在顯示這已是個跨世代、具多面向、嚴肅無比的重大問題。

面對各界質疑不斷,馬政府官員連日來卻以「去年只有四十八名中國研究生申請,中國青年藝術家一年也僅有十二個名額,實杯水車薪」回應,不但根本沒搔到癢處,反而火上加油激起民間更大的憤怒,實在極其不智,可見國民黨完全低估了中國問題在台灣社會高度敏感的複雜性,而粗暴妄為、一意孤行的後果,事實上是挑動了庶民階層的恐慌疏離與相對剝奪感,從而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兩岸」民間關係,因不當「交流」更形破壞。

首先,「中華發展基金」在李政府、扁政府時代都有對中國人士補助情事,何以馬政府會讓大家這麼生氣?顯然這牽涉到很核心的政策目標問題,也就是這麼做要達到什麼效果?過去的政府要以此增進中國菁英對台灣的了解,鮮少有人會懷疑,甚至美國與日本等大國也有類似計畫,為什麼馬政府一做,給大家的普遍惡感就是刻薄對己、傾中媚共?這不正是馬政府上台以來,在國家走向與各項施政上,一面倒深植人心的觀感嗎?由於一切以中國為中心的主政基調,大家當然認為,這個基金係服膺在同樣的馬路線下,因而對這些補助的目的萌生高度敵意。

其次,政府運用基金處理金錢的使用,從來就是國民黨的最愛,既是權貴的圈地運動,更能藉此規避國會監督,許多基金後來幾乎演變為「私產」,早已備受詬病;「中華發展基金」當初設立有其時空背景,但是隨著民主化的進展,加上馬政府一向黑箱決策的習慣,現在連誰能拿到補助的審核標準都無法獲致學生、藝文界認同,懷疑是少數特定團體做人情的私相授受,政府的公信力等於徹底崩潰。

第三,治國要不出亂子,平衡感很重要,對外與對內治理必須兼顧,然而馬政府這些年在內政上一籌莫展,同時因在前進中國之途上一路狂奔,導致台灣失業、減薪壓力雪上加霜,更遑論對藝文團體的扶持協助。當22K對上63K;當畢業就是失業,對上陸生以區區五千字報告就可月入三萬、各項福利招待;當藝文團體形同棄嬰,對上從中國邀請來的專案最高可補助一百萬元時,怎不怒火中燒?昨天藝文界人士站出來說︰「我們只是要我們自己的政府,給我們一個平等的對待」,這真是前所未有最深沉的控訴與吶喊。

這幾天一家人力公司公布一份調查,在ECFA簽訂後,國內有高達近五成的上班族擔憂自己未來工作權受到衝擊,這項數據,放在年輕網友抗議陸委會補助中國學生與藝文人士事件上,不也提供國人一個全面思考的角度,「我們自己的政府」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他為什麼讓並無政治目的的人感受到欠一個平等對待?政府若不是以照顧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為志業,這個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