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特區?離島工業區?

◎ 盧俊偉

因富士康事件及中國加薪潮,使得政府重提欲設置經貿營運特區來吸引台商回流。但特區到底如何特法?政府目前尚未對外說明。

其實,觀察馬政府整體經貿規劃構想,經貿營運特區事實上是其促成台灣實現當年規劃的「亞太營運中心」,以彌補其所謂「失落的十年」的重要策略環節。經貿營運特區的定位就是一個全面邁向全台自由化的「試點」工作。透過經貿營運特區,從點、線到面,向全台擴散,最終使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島」,這也是馬蕭競選時的重要政見。

然而這整套的想法,不僅從總體定位上就已錯誤地沿用已不合時宜的亞太營運中心構想,在落實策略上還以落伍的成本競爭想法來規劃特區,這種政策想法甚至比現在的中國更退步。勞動權益和環保意識抬頭等,都是伴隨經濟成長的社會進步表現。因此,若要從成本競爭的角度來定位經貿營運特區,說穿了,只是把台灣變成中國的離島工業區而已,這是一種反進步的政策思維!

特區的概念,在以往是一種「飛地」的地區經濟型態,也就是區內的經濟活動是為了與國際經貿接軌而通常與當地發展無關。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特區發展模式的內涵注入了許多創新、與當地生活融合的新思維。例如芬蘭在一九九○年開始,啟動以城市發展作為創新引擎的新模式,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創新特區。

因此,對特區的設計思考必須與時俱進,不應僅從成本競爭的製造端來想像,否則只是複製另一個殺價式競爭的紅海。新時代特區的作法,應是結合特區可突破現有制度枷鎖的特色,融入創新和改善生活品質的原素來設計特區模式。

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教育特區,擺脫現有法令限制,引進一所以上的國際知名大學進駐,以點的方式逐步帶動台灣整體教育轉型。又例如我們也可思考設計生態城特區,推動制定相關發展條例,突破現有法令框架,在工業污染嚴重的高雄等城市試驗打造幾座融入綠色產業、智慧生活科技、文化創意等特色的生態城;從改善城市發展為起點,開創一個新時代的「特區」發展模式,從點到線到面逐步帶動台灣整體國土空間和產業轉型。這才是兼融生產、生活、生態價值,使台灣逐步邁向進步國家的重要定位和策略。

(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