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悲傷之地 希望之所

◎ 曹欽榮

去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紀念漫長三十八年戒嚴下人權侵害的景美人權園區,因為藝術介入政治,還是政治介入藝術?引發了創作者、個別受難者之間激烈的衝突,「作品」衝突背後博物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沒有被討論。二○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二二八紀念日之前,創作者與受難者代表一起象徵性拆除園區名為「牆外」(Beyond the Wall)的裝置創作,儀式性的行動是否能為藝術/政治衝突,留下省思的機會?

藝術與政治之間演化的歷史─是一場激烈競逐的歷程,衝突後反思並和解是博物館該做的事,全社會從中學習「共有的美感經驗」,而後建立彼此文化認同的核心價值,這是藝術意圖超越政治而被稱為美學詮釋的「文化戰爭」,意義重大。

對照解嚴前後,藝術介入政治、社會議題,在廣大民意思變下,台灣的藝術世界不只突破禁忌,並開展了藝術創作者介入政經社會的盛事,二二八美展也在這樣的關懷下歷時許多年,試圖連結藝術創作與歷史詮釋的關聯性。創作者與欣賞者、大眾之間互動所延伸對作品多樣性詮釋的歷程,是一個民主社會互相學習的機會;我們期待二二八、白色恐怖的「創傷」能夠轉化為彼此更深刻認識歷史事件中人的處境,並因此形成普遍尊重人權的文化思維和行動,這是歷史為今日所謂文化創意醞釀的土壤。

博物館提供創作環境,必須思考大眾面對「作品」時,多樣性詮釋作品意義所產生的火花或可能的衝突議題,並將這些議題載入「創作招標文件」,在這樣的理解之下,為了促成大眾與歷史溝通的機會,博物館以「文化」機構之名、以「藝術」媒介之便,才師出有名,藝術也有可能展現巨大的能量,達成民主時代公民論壇性的對話。「牆外」事件,不只是博物館必須嚴肅面對「藝術之用」的課題,文建會應該熱情邀請觀眾想想大家能為園區做什麼?回到學習如何溝通的博物館任務和本分,尤其是紀念受難者的紀念館,如何讓悲傷之地藉由藝術昇華為希望之所。Beyond the Wall,超越我們彼此對歷史認識的藩籬、高牆,做到這一點,是紀念館的責任,也是社會之福。

(作者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