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條路線一條心

◎ 楊劉秀華

讀完貴報一月三日李筱峰「從選後的心情說到所謂『體制外』路線」、一月六日劉重義「體制外與體制內」的文章,我一直在思考台灣人為何不能團結,而像一盤散沙似的原因。

想起在日本留學之時,適值中日兩國進入全面戰爭,當時日本的百姓並非全部贊成日本軍閥攻打中國,尤其少數學者及一些有良知、具教養的日本人士,因反對戰爭而過著委屈的生活,其中反戰著名、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殖民政策講座的矢內原忠雄教授挺身而出,呼籲日本政府迅即停止與中國之戰爭,然在日本軍閥主義壓迫下,矢內原教授因而提出辭呈離開大學。日本攻打中國,目標不正確,理念不對,作法更是錯誤,雖然軍閥及大多數百姓(包括贊成戰爭及反對戰爭)的團結,結果仍然戰敗,全國百姓遭遇極慘痛的日子。直到二次大戰後,東京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的新名)幾位代表拜訪矢內原教授,向他致歉並承認自己的錯誤,請他回到學校教書,後來,矢內原教授以言論自由為條件重回學校任教,並還做過東京大學總長。

由前述之日本經驗,我得到啟示。我認為大部分的台灣人,無論年長或年少,都不願意台灣被中國併吞,希望能有自己的國家,自己能做國家的主人,其理念與目標雖然一致,但作法(路線)卻不同。有的人以靜坐抗議;有的人採環島苦行方式;有的人總是寫文章;有的人熱中於舉辦討論會。為何各自做自己的,完全不理會別人是如何的,譬如十月二十五日為所謂「台灣光復節」,個別都有自己的活動,民眾有的去那、有的到此,甚至不知該去那兒參加而四處分散。如果有活動,應集中時間,做任何事要一致,但卻沒有如此去執行,以至於成為七零八落、分散的。另外,目標與理念雖然相同,但行動卻未能一致;有的人堅持體制外,有的人說體制內亦可以,對此種想法,我實在無法苟同。再者,有的人認為,理念與目標相同,作法不同,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照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做,亦不須反對他人的作為,相信有一天會彼此合作的。

我深深認為,如果理念相同、目標相同,但路線(作法)卻不一致的話,怎能團結呢?這不是團結而是包容,說重一點的話,那只不過是「鄉愿」罷了。總之,必須是理念相同、目標相同,路線(作法)也要相同,大家行動在同一條路上,才能完全團結一致努力向著標竿前進。

(作者為國際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