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在美化政治暗殺?

◎ 黃惠君

十二月十日的國際人權紀念日裡,在我們熟悉的國內政治中,馬政府卻受到是否侵害人權的挑戰。一是違反集會遊行法的「反貪倒扁運動」二審宣判。二是當年關押、審判政治犯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重新開園時,遭質疑以藝術作品美化當年在「江南案」中,行恐怖政治暗殺的前軍情局局長汪希苓。

前者,「反貪倒扁運動」二審宣判臨時取消,因巧逢國際人權紀念日,為政者知道這有可議之處,技巧性的迴避了。畢竟,若判決施明德有罪,勢必國際譁然。而「集會遊行法」藍綠各自在野時都曾強烈譴責違憲,成了執政者後,卻都想緊緊握在手中,就是不願將權力還給人民。這是馬政府標舉人權時,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題目。

其次是「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問題。台灣歷經長達三十八年戒嚴統治,無數政治異議份子遭處死刑及關押入獄,這裡曾是當年對政治犯進行軍事審判的場所。因為民主化,所以當年灰濛濛的軍事法庭及拘留政治犯的處所被打開來了,人們不只看到美麗島事件的審判空間,看到李敖所描述的「陽光不曾到訪」的囚房,也看到施明德可能遭死刑處置,趴在地上寫下九萬字政治遺囑的地方。驚恐的是一個兩坪不到的牢房裡,有三個窺視孔,還有四人同囚協助獄方監視。空間如此清楚地呈現威權統治者如何面對手無寸鐵的政治犯;但卻也如鏡面般反照出一個威權統治者內心無邊的恐懼。這是透過空間陳述歷史的力量。

同樣地,也是民主化,所以我們才看見前軍情局局長汪希苓,依殺人罪遭處無期徒刑後的待遇,居然也是在現在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裡。空間連院子近五十坪,與胡儀敏各住一套房,週末妻子還可過來探視。空間同樣清楚地透露著歷史訊息,告訴我們,蔣經國總統在國際壓力下,是如何處置(或安排)汪希苓的。也告訴我們,現在的馬政府,如何在所謂的「人權文化園區」中規劃藝術作品來表現一個人權加害者,而非人權受迫害者對自由的渴望!

藝術何其有力,可以榮耀、可以安撫,多少國度巨大的歷史傷痛,透過藝術家的創作找到沈澱哀傷的形式,在淚痕中凝聚且固守他們以鮮血換來的民主與人權;但藝術也何其有力,可以美化威權者,可以美化行恐怖政治暗殺的人。

作為成熟的民主社會,台灣終於走向毫無遮掩地呈現威權統治遺址的階段。遺憾的是,為何馬政府執政後,會在人權意義的掌握及呈現方式上出了這麼大的問題?(作者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工作室總策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