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抗爭迷思

林文政

在野黨有一個迷思,從那裡輸,就從那裡贏回來,只要循著民進黨國會抗爭的執政之路,國民黨就能重新執政。泛藍在國會抗爭五年,立院蝸行了五年,經過了一次國會改選和總統大選,泛藍的支持並沒有因此增加,反見萎縮。

十幾年前,當我還在採訪立法院新聞時,那是台灣政治狂飆的年代,立院是社會的壓力鍋,整日抗爭、杯葛,甚至立委打群架常成為國際媒體焦點。那是立法院最亂的時代,但卻是大家認為最有希望的時刻,因為大家知道國會今天抗爭是為大規模街頭衝突解壓,明天就可能有雲開見日的時候。大家踩著「衝突、妥協、進步」的進步三部曲前行,完成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軍隊國家化等重大政治改革。

現在的立法院仍然是整日抗爭、杯葛,但是為什麼目標?立院欠缺正當性的抗爭、杯葛,不但沒有給人希望,反而讓人對政治絕望,甚至斷念。為了立法院內部要成立五個調閱委員會,不讓行政院長上台;高雄捷運案,立法院都還沒進行調查,就要行政院長道歉,否則不讓行政院長施政報告,履行憲法上的義務。在野黨的目標與手段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對社會並沒有說服力,所以在野黨越杯葛越氣虛,越抗爭越無力,只好摸摸鼻子,自找下台階。

國民黨有五十年執政經驗,號稱人才濟濟,但是在野的表現卻從來沒有讓人感受到五十年執政的火候功力,拿出重量級的對案和執政黨唱對台,反而東施效顰,學民進黨抗爭的皮毛,這是偷懶。泛藍明明是多數黨,卻像民進黨少數對抗多數的耍賴行徑,就像廣告中彪形大漢滿地哭鬧「這不是肯德雞」,這是不長進。

馬英九想當執政黨主席就得看破抗爭迷思,政治不是比爛的,而是正面思考,執政的希望不是「他不能為台灣做什麼,而是看你能為台灣做什麼」。(作者林文政,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