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在南亞重建現場學習

■廖碧英

今年一月下旬,本人有幸參與亞洲基督教協於斯里蘭卡舉行,由十四個國家三十餘名代表與會,針對南亞海嘯重建之國際會議,與會者對捐助者與受助者之關係有所共識,亦即兩者間不應建立在施與受、高與低、上對下等類似殖民之關係,而是伙伴與互相學習之關係(partnership rather than colonial relationship)。

基本上,任何大型天然災難總會激發兩種截然不同、互相矛盾的人性面,一方面發展大愛、慷慨解囊,甚至組隊前往災區沒眠沒日的賑災,無私無我。另一方面,資源之接觸者與分配者,面對大量湧入的金錢與物資,貪婪的意念可能油然而生。試想,在泰國觀光地區,面對受難屍體身上之現金、鑽戒珠寶時,人們對唾手可得之利益,可能無法抗拒。此外,飯店房間所留下來的信用卡、護照及財物也可能引起民眾之掠奪。

整體而言,賑災工作(relief work)就規模而言,有需要巨大的資源、龐大的機具,以照顧全面性及緊急性之需求。另一方面,有較小規模但須因地制宜的需求。印尼政府由於亞齊省受災範圍過於龐大,死傷非常慘重,故呼籲聯合國及各國政府共同協助,其中德國軍隊負責全面消毒的工作,澳洲軍隊負責全面淨水之工作,美軍運輸食物並擔任若干基礎建設的工作。

而在可倫坡,我遇見來自美國德州浸信會所組成的賑災團隊(Disaster Relief Texas)廿九名團隊成員,已經工作兩週準備隔日歸國。在斯里蘭卡期間,他們深入東北區坦米爾族居住之地區,負責鑽井,完成一、二十口井的挖掘任務,清除井底污物,給予居民乾淨的水源,並訓練當地人員做後續工作,且將機具留在該國。並有工程人員負責公共廚房之建造,讓災區居民有調理食物之乾淨的場所。這些美國退休人員,個個樂觀開朗、敬業樂群,令人敬佩。

南亞海嘯發生之後,產生許多孤兒,許多外來者趁慌亂尚未註冊之際,將兒童從集中地點帶走,送至歐洲如瑞典等地,予以販賣賺取暴利。因此各國政府如斯里蘭卡、泰國、印尼等國均採取「集中管理、凍結出境」的政策,以免發生Trafficking of children - 對兒童之運輸(按:Trafficking一般都具有剝奪人權、限制人身自由、利用個體牟取利益之含意)的情事。

在斯里蘭卡從可倫波到南部大城Galle,沿途至少可看到英國、德國、中國等六個不同國家所捐助的帳棚,雖已過一個月,殘破的景象仍歷歷在目。斯里蘭卡人平均月收入約為兩、三千元盧布(新台幣一千元或以下),但人民純樸有禮。過去曾有一名婦女領袖為Galle地區洪水水患向教會機構申請一百元美金,結果用該筆款項買了一百六十張行軍床,以為收容所之用。想想在台灣一百美金也許請吃一頓飯仍嫌不夠,在斯國卻可做很多事情。回到台灣看到自己國家堅實的基礎建設,感覺充滿幸福,唯對於開發中又受難的國家,我們似乎可以做得更多。(作者為勵馨基金會董事、前勞工保險局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