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災民涉嫌偷竊的背後

◎ 張烽益

八八水災已經超過一個月,隨著內閣改組的政治大戲上場,社會大眾也漸漸遺忘了那一張張災民的臉,以及許多幾乎慘遭滅村命運的村落。雖然立法院已經通過高達一千兩百億元的八八風災重建特別預算,但這筆錢就好像是政府與都市人的「贖罪券」,既然大筆預算都已經給了,那就剩下鋪路造橋的硬體工程了吧?但是,一則不顯眼的新聞報導,暴露出政府災後重建的問題。

這則報導指出,一位小林村災民到台北,在找不到朋友也找不到工作的情形下,涉嫌偷竊機車代步,若不是警方注意到他光腳且衣服破爛,加以攔檢,未來的事情發展恐難預料。為何這個小林村的年輕人,在慘遭滅村後並失去工作,必須千里迢迢北上尋職?勞委會在當地的就業服務機構,即使不能提供在地的短期或長期工作機會,也應該可進行跨區域的就業媒合才對,顯見當地就業服務體系失靈。

勞委會這次關於災區重建,對災民最直接的協助是,「八八臨工專案」與「天然災害臨時工作津貼」。其中「八八臨工專案」由於是採取「當天登記、當天上工、當天發薪」的方式,結果竟產生災民當天下工之後,晚上直接睡在鄉公所,以免隔天登記搶不到名額的離譜情況。

由於勞委會規定每鄉鎮每天兩百個名額,也就是一個月扣除假日共二十二天,鄉鎮公所每天可彈性增減,但總量管制在四千四百個人次之內。但許多鄉鎮公所根本沒有前瞻性與永續性的規劃能力,所以鄉鎮公所派任的工作,毫無系統性規劃,胡亂指派,導致發生臨工罷工事件,另外也產生重災區僧多粥少、輕災區浮濫發給的現象。

災民在面對唯一的生產工具—土地,已被大自然吞沒,災民後續的生計該如何維持,該如何協助災民自立地靠自己站起來,讓更多專業社區工作者投入,組織當地居民組成在地NGO,發展出在地性的「社會企業」,以解決災民的失業問題與永續發展在地經濟,恐怕才是災區重建最大的課題。

(作者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全文請見「南洲山房」部落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