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澄社評論》莫把中國當作提款機

◎ 林正義

在外交危機管理上,最常被提到的是集體迷思所造成的危害。它指的是決策圈縮小、國安幕僚同質性高,而極少數部會首長不願或不敢提出異議。最典型的例子是,兩岸關係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北京對台灣有善意、有讓步,台北的任何談話、行動不能太強硬,不能被北京解讀為逾越或破壞默契。這種集體迷思,正由政府擴大到民間的國安研究社群。在這種架構之下,民進黨自居扮演黑臉的角色,受到國民黨的默默支持。朝野和解一致對外,聽似有道理,實踐上卻少有可能。

過去民進黨執政時,在決策上有集體迷思,尤其是二○○四年起,決策內圈對國安社群不同的聲音容忍度降低。國民黨重回執政之後,一年之內兩岸關係起了革命性的發展,一波波的中國熱正改變台海的現狀。陸客、陸資活絡台灣的部份經濟,北京認可「中華台北」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台灣對中國說不悅耳聲音的空間,也愈來愈窄化。

國民黨政府對有異議的聲音要及時反駁,對於有障礙的石頭要迅速加以挪開,以達到完全執政、掌控的目標。執政者需要認知台灣的對手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民進黨,而對有疑慮的國內外聲音,透過資源的分配予以箝制,也違反了朝野和解的精神。破除集體迷思、建立朝野和解的第一步,除了馬總統之外,他的幕僚更要有戰略寬廣度。

台灣的政黨輪替不會只有二次,沒有任何政黨可以長期執政。朝野和解不是政治消費的口號,而是要有步驟、更要有實際的成效。兩黨高層無法會晤,中低階層可多加對話。國共有平台像朋友,國、民兩黨無渠道像敵人,這對處於劣勢的台灣是何等諷刺。

中國對台灣有精密的政策設計,有龐大的資源,除了對國民黨、馬政府之外,正把矛頭對準台灣人民,開闢海峽論壇,爭取台灣民心。

台灣正面臨兩岸關係最大面貌的轉變,政府缺乏定期評估的機制、國會無監督力量、民間專家無辯論舞台,只有一頭往前,把中國當作提款機,卻忽略需要付出的代價。若國民黨期待中國共產黨多多讓步,國民黨對民進黨更需要有更多的主動,建立內部和解的橋樑。朝野和解不必然會有一致對外的立場,至少可縮小集體迷思所造成的盲點。(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