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時代》與克魯曼看「馬統」

《時代》雜誌(TIME)上週以「全球不景氣」為題,探討「世界陷入麻煩」的議題,在文章最後掃到台灣:「這波經濟危機對台灣的最深遠影響是政治上的後果,經濟衰退會把台灣推進中國懷抱。」《時代》看到了馬英九上台之後急速倒向中國的現象,但是倒果為因,沒有確實掌握到台灣政經走向的真相。「馬統」執政的主軸是「一面倒」的「傾中」、「媚共」,「經濟」只是手段而已。換句話說,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親中」,而是與中共的「以經逼統」唱雙簧,利用「經濟協議」達到「終極統一」/「解放台灣」的目的。

《時代》雜誌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不知道馬英九一心一意要投共;第二,不知道馬英九「笨」到不行。老實說,問題不在《時代》,而是「馬統」/「馬笨」到出乎常態。馬英九之笨,顯示在什麼都「想不到」上。去年十一月底,馬英九甚而公開坦承「沒想到金融風暴愈演愈烈」,這是其一。到今天,馬英九恐怕都還沒有想到:「中國尚未好好面對這場翻天覆地的全球危機,做出痛苦的改變」;這話出於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日前在《紐約時報》專欄的斷言,克魯曼指出:「全球對中國商品的胃口大減,幾個月來中國的出口急劇下挫,比一年前少了二六%」。「馬統」在意識形態掛帥下,按照「既定政策」,把台灣經濟掛在中國的列車上,妄圖造成「依賴」而後「投降」的結果。

所以,不是「經濟危機」使台灣「倒向中國」,而是透過「經濟」完成「化獨促統」,不然,如何解釋「馬統」與「連爺爺」一在中國陝西、一在圓山忠烈祠雙雙「祭黃陵」?中國官媒稱,「這是對偉大祖國的祝福」,甚至預留了「台灣光復紀念碑」。要問的是,「祭黃帝」與「經濟危機」何關?正證實是「親中」/「終統」先行,「經濟」只是達到「賣台」目的之「騙術」而已。

更重要的是,「黃帝」是「大漢沙文主義」的終極產品,中國史學家顧頡剛早就提出「層累造成」的史論:「時代愈後,傳說的中國古史就推到愈遠」,所以把中國歷史推到「黃帝」不只是「神話」而且是「後起的神話」。要問的是,為什麼今天中共又把「顛倒的歷史」再一次「顛倒回來」?原因很簡單,就是用「民族主義」來填補失效、失敗的「馬列主義」。中共在思想層次上完全破產,只好操弄民族主義做為政權維繫的膠著劑。「馬統」跟著「胡酋」亦步亦趨,從「五二○」的就職發言到祭黃陵,強調中國/中國人,顯示「一個屋頂」理論的搬演與落實。

「馬統」要簽「經濟合作」協議,接下來簽「和平」協議,透過經濟,一步步把台灣送到中共/中國的手上。有意思的是,克魯曼接受「統媒」的訪問,毫不掩蓋「自由主義良心」的論調,「直指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比日本還小,比美國或歐洲小更多,不可能由中國帶動全球復甦」(引號見《聯合報》四月六日、十版),那麼「馬統」靠中國來「復甦」台灣的經濟,當然是緣木求魚。

天可憐見,如果二○○四年中國國民黨拿回政權,以當時中國經濟節節攀升,這一套「經濟綁統一」的伎倆或許有成功的可能。但「馬統」還停留在「金融風暴」前的中國經濟「膨風」中,沒有大腦「想到」中國已掉入「美元陷阱」中爬不出來。中國不能從美國「賣給他們的詐欺性債券」(克魯曼語)中脫身,如何可能「救台灣經濟」?「馬統」把「台灣推到中國懷抱」,反而會因為「經濟危機」而告失敗。誰說「理性的狡獪」是空話?(作者金恒煒現任《當代》雜誌總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