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年底選舉是對馬政權傾中不滿的測試劑

年底縣市長選舉,昨日國民黨完成第一波縣市長提名作業,公布基隆市、宜蘭縣、新竹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及高雄縣等九縣市的提名人選,另一方面民進黨也確定提名立委李俊毅參選台南縣長,朝野政黨已擺開對戰陣勢,展現志在必得的決心與魄力,然則在提名過程中,雙方陣營也都陷入嚴重的內爭,在向敵人衝鋒,攻城掠地之前,必須先躲過自家的砲火,避免為流彈傷及,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其實,年底縣市長選舉,是去年總統大選之後,第一場全國性選舉,雖屬地方行政首長的層級與範疇,不涉及中央執政權的更迭,然而其將凸顯的意義與影響,卻頗為深遠與重要。其一,三年前本屆縣市長選舉,是藍綠政治版圖翻轉的開始,該次選舉民進黨由上一屆的九席縣市長降為六席,不及全台二十一縣市的三分之一。尤要者,二○○五年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已執政五年,而且陳呂配才剛以過半數選票贏得第二任的總統選舉,顯示民進黨擁有全國性之支持度,然而僅一年後的縣市長選舉,卻嚴重敗北,亮起了民進黨的第一道警訊。其二,去年總統大選前的立委選舉,民進黨幾乎全面崩潰,在首度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新制中,由上屆的國會第一大黨,淪為席次不及四分之一的小黨,而泛藍陣營則拿下四分之三席次,此一結果實已預示隨之而來的總統大選,綠營必敗的結局。其三,去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果然大勝,統派完全掌控立法機構與行政機關,取得了一黨獨大、完全執政的地位。

換言之,二○○五年的縣市長選舉,乃是藍綠政治版圖消長的轉捩點,綠營自此一路潰敗,氣若游絲,而藍營則扶搖直上,勢不可當。但歷史經常透露反諷的意味:民進黨的敗象,乃由本屆縣市長的敗選,露出了徵兆;其再起的希望,也顯然繫於下屆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年底縣市長選舉的重要意義在於,馬英九執政已一年半,其振興經濟之失敗,顯示治國無能的一面,而堅持終極統一路線,則自喪主權,讓台灣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將使此次選舉具有公民投票的意涵。在馬政府執政下,這是第一次全國民眾能夠運用選票表達不滿與怨懟,也是第一次能夠用選票唾棄馬英九的終統路線。若是本土政黨在此次選舉中得票率與席次大增,縱然無損於馬政府的「統治權」,但可以向國際社會反映台灣真正的民意,對中國展現多數台灣人民並不認同馬英九的親中政策。

平心而論,在馬英九治理下,台灣社會充滿了失望與挫折,幾至天怒人怨的地步。由苗栗縣立委補選,國民黨敗選,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國民黨得票率劇減十八%,顯示即使在傳統的藍營鐵票區,本土政黨仍大有可為。但另一個值得正視的事實,則是在這兩次選舉中,國民黨固然失敗或者弱化,但贏家並不是民進黨。亦即,民眾對國民黨失望,但對民進黨仍未具有託付希望的信心。加上本土陣營在某些地區,參選人為了爭奪提名問題,發生嚴重的兄弟鬩牆,造成支持力量的分裂。其實,本土陣營團結一致,都未必能夠贏得選戰,若是分裂,則必敗無疑。

吾人必須嚴正指出,由於馬政府失去民心,本土陣營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中擁有優勢的客觀環境,倘若能夠掌握此一契機,將可重新使本土路線成為主流民意,主導台灣未來的前途與發展。因此,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中,本土陣營打拚的目標,不在爭取個別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利益或資源,而是承擔本土路線再起的歷史使命。

歷史已經為本土路線再搭建了絕佳的舞台,我們要呼籲某些在提名中遭遺珠之憾的本土政治人物,必須以大局為重,否則如本土陣營再度挫敗,將何以面對台灣的子子孫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