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麵包不是這樣做的

◎ 莊善皓

一個成本三元的麵包賣十五元或以上會不會賺太多?消基會幫大家把製作麵包的成本都算出來,但這只是「原料成本」,其他的管銷費用是否要算在內:水電、房租(在百貨公司的抽成更高)、營業稅、器材的攤提等這些不也都是成本嗎?

再者,同樣是麵粉、糖等原料,也有等級的分別。在食品原料行賣的砂糖,同樣一袋五十公斤,台灣本產的售價是九六○元;進口的卻只要八六○元,差了一○○元。而製成麵包的原料最少有麵粉、糖、油、鹽等四種主原料,那用最好的原料跟用最便宜的原料在成本上或許能差個一元,照消基會齊頭式的算法是不公平的。

以上都是有形的成本,那麼無形的成本呢?例如:製作環境的設備、麵包師傅的手藝與經驗、麵包的耗損等。

餐飲業是一種專業,講究的是口味跟獨創性,若只是從原料成本來看就覺得業者賺很多有失公道。不然建議消基會開設麵包坊賣菠蘿麵包,成本算四元,訂價就賣十二元吧,又便宜又有合理的利潤,消基會應該是賺翻了,也不用擔心沒有經費了!

(作者為有機食品業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