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拆掉台北的歷史厚度

■常修

在台灣做古蹟保存是很讓人沮喪的,往往都要在怪手底下捍衛歷史建築,更要防止建物被惡意火焚燒個精光。最近幾天台北市中華路旁西本願寺遺址(理教公所違建),便遭遇了這樣的荒謬鬧劇。

當我們站在遺址邊,看著怪手噗噗地對著脆弱的木造殘構上下其手,黑瓦一片片掉落成破片;再或者,看著冒著大火與濃煙,被疑似惡意縱火而燃燒的古蹟身軀漸漸消失,一種無力感充滿全身。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一個怎樣的政府啊?同樣的場景歷歷在目,怪手、火焚,古蹟保存界的老朋友新朋友一定都很熟悉吧!

我記得,奮鬥多年的馬以工老師講過:「三十年後還得說同樣的話,真累!」因為,「三十年前林安泰古厝,不也是因為有一角在敦化南路慢車道上,當時自己已竭盡了所有能力想保護它,仍眼睜睜看著它整棟都被剷掉……。」

一個偉大的城市,除了有先進現代的建設,也要有濃厚的人文關懷。但做為一個偉大的城市,最不能缺少的,卻是「歷史的厚度」。

一個城市的歷史厚度,無法用任何先進的科技去重構,它是時間的累積,光陰的刻痕,是一個城市之所以偉大的歷練。我相信,走過世界各地大小城市的馬市長,不會不知道這些道理。

但是,一個西本願寺遺址的拆除,竟會讓市府團隊對文化的重視受到質疑。明明在七月二十八日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中,建議將西本願寺殘跡列為歷史建築,請拆除的市府公園處把剩下的殘餘建物改用手工拆卸以免破壞裡面的古蹟。結果,七月三十日的早晨,台北市府的包工還是讓怪手長驅直入拆除現場,用那鋼鐵般的霸道,拆毀木構殘餘建物的脆弱,完全無視違建與歷史建築連結一起的危險平衡 - 違建的拆除,恐怕也讓古蹟殘構一起倒下。

猶記得台北市府雇來怪手的那天下午,公園處處長才趕到現場,與副市長回報只是掉了一些瓦片,沒事沒事。我想,大概沒人知道,在這樣的拆除過程中,有著建築系學子頂著烈日、挨著午後雷陣雨,在現場毫無薪資貼補地排班留守、記錄拍照。怕的就是怪手一個不小心轉身,黑瓦木構就此倒落。

看著中午前好不容易才在廢墟中撿拾拼成的黑瓦碎片,竟會在一頓飯之後,又被現場人員扔進廢墟裡變成破片。我相信捍衛過歷史建築與古蹟的人們,都應該清楚這樣的場景,是一種多無奈的巨大無力感了。

經歷這樣一場捍衛後,本以為暫時讓遺址獲得保留,但是大家都很害怕「有心人」會來個縱火毀滅古蹟,因為這樣的文化資產保存鬧劇在台灣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結果,八月三日早晨的一場大火,真的燒進了西本願寺遺址。難道,下一步就是「既然燒都燒了,不如拆掉吧!」這樣的結局?

先用怪手拆,再來火焚造成古蹟毀損既成事實,接著順理成章地清除剷平、好蓋成公園讓馬市長剪綵作政績 - 原來,這就是台北市政府的市政藍圖。這樣的市府團隊,犧牲古蹟脆弱的身軀,銷毀台北城好不容易累積的歷史厚度。台北再被這樣惡搞,要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真的,還早!(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