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苦民所苦」以創造實質就業機會最優先

景氣急速冷凍,失業潮迎面而來,老百姓個個苦不堪言。為了刺激消費,政府提出發放三千六百元消費券的點子,但這顯然不是治本之道。眼見人民苦之又苦,立法院長王金平建議:正副總統及五院院長應可率先減薪二十%,薪水少領一點,多發一點錢給中低收入者,大家共渡難關。日前,新加坡政府也宣布,總理、部長、高階公務員明年將減薪十一%至十九%。

目前,總統的總月薪達四十六萬多元,副總統的總月薪達三十四萬多元,五院院長每位總月薪達三十一萬多元,副院長每位總月薪達二十多萬元,部長則每位達十八萬多元。以這樣的月薪水準,在台灣社會中算是高收入了。如果政府的績效良好,經濟成長、所得成長都表現亮麗,政府官員領這樣的月薪還說得過去,但像現在這樣時機歹歹,頭家活在失業陰影之下,政府官員還坐領高薪,就不符社會觀感了。

尤其是,今年大選期間,馬總統被問到,若無法兌現提高勞工所得的政見,是否願意捐出四年內的半數薪水時,他還回答「你放心,捐款沒問題」。因此,馬總統以身作則,響應減薪的建議,或者把半數薪水捐出來,確實是值得考慮。至於其他的高階政務官,是否也要減薪或捐薪,也值得大家討論。畢竟,所謂的「苦民所苦」的第一步,就是要跟人民同甘苦,如果此時高階政務官還坐領高薪,坐高級轎車,享受山珍海味,斷難感受到人民之苦。

不過,減薪或捐薪,主要是象徵性的意義。這種行動等於向人民宣示,會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經濟困境,解決人民的失業及實質所得降低等問題。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光是減薪或捐薪也沒有實質意義。事實上,今天台灣的經濟民生,「馬上」就淪為哀鴻遍野,正是馬總統錯誤的施政心態所造成的。

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爆發次級房貸、二房、投資銀行破產等危機。在馬總統上任前後,有識之士早已提醒應該及時因應,強化國內抵抗金融風暴的能力。然而,半年來,馬總統的所作所為,不是加強國內的經濟體質,也沒有找到經濟衰退的關鍵,竟而把答案放在「兩岸關係高於一切」之上。

在這種心態之下,馬總統在就職演說指出: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成週末包機直航、中國觀光客來台。總之,馬總統把台灣經濟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幫台灣一臂之力。本月初,馬總統更不惜付出慘痛的社會成本,與中國來人陳雲林簽署四項協議。與此同時,馬總統迫不及待地為中國投資大幅鬆綁,短短的時間內幾乎達到全面開放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資金繼續失血,而國內產業的西移潮、歇業潮更為加劇,失業潮則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而愈演愈烈,十月的失業率高達四.三七%,第三季連續出現負成長,乃是必然的命運。

所以說,即使馬總統發放消費券,甚至減薪或捐薪,如果不把施政心態從「倚賴中國」改為「投資台灣」,則那些政治秀注定只是一場煙火秀。日前,馬總統公開表示:「年底可能有失業潮」,希望行政院提出更大的搶救失業計畫。

如何創造就業機會?老實說,一切的紓困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唯有痛切檢討、調整施政方針,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提振國內的投資意願,才能為台灣勞工提供就業機會,才能避免一波接一波的失業潮。今年大選,選民為馬總統找到工作了,馬總統如果感恩圖報,便該以創造就業機會作為回報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