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能促進國人就業的方案都救不了台灣

行政院主計處前天宣布,台灣經濟從今年第三季連續出現負成長,如今已經進入衰退狀態。這一官方宣告,不啻為馬英九總統已進棺材的六三三政見,正式釘上最後一根釘子;「馬先生」為此向國人做了少見的道歉,且承認經濟衰退已成為當前最大問題,要大家一起救經濟。

就任半年的馬政府,由於「笨總統」與無能內閣恣意妄為,把經濟成長從上任前溫熱的六.二五%,搞成百業蕭條、民生凋敝,股市行情腰斬且跌幅居舉世前茅;對於一向以長於「拚經濟」自詡的執政黨,這實在是極為可恥的敗績。誠然,台灣經濟陷入衰退,在一定的程度係受國際因素影響,但是,有能力的政府處於不利的環境亦足以化險為夷,有如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侵襲,台灣仍得以安然過關。相反地,無能的政府不但無以有效因應經濟挑戰,反而把整體經濟弄到一團糟,甚至帶入險境而無以自拔。

以本週最受矚目的消費券為例,即足以凸顯馬政府經濟施政的特質。由於事先已知公布的經濟成長數字難看,消費券顯然是馬政府趕在主計處宣告經濟進入衰退期之前,匆匆提出的應急工具。正因出自如此考量,消費券不論使用時間、收受行業、面額大小等實務項目,宣布之前全無適當規劃,也談不上應有的公眾徵詢與說服,完全是且戰且走,決策一變再變。本來,刺激消費不失為促進經濟成長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在國際經濟環境惡化之際,消費是構成內需的主要項目,其成長乃相對重要。然而,馬政府倉促提出消費券,不但實務項目未經妥善規劃,其與發放現金、退稅、減稅或消費抵稅等其他促進消費方策的相對成本效益評估,亦未見公開說明。國際權威的《華爾街日報》社論指台灣人人有獎的消費券,是「構想拙劣的計畫」,政治上也許受歡迎,最終絕非經濟明智之舉,堪稱對馬政府的當頭棒喝。

與消費券如出一轍的,是行政院本週突然推出的「振興經濟新方案」。此一方案的確很新,因為馬政府短短六個月,已經先後提出其他經濟應急措施:六月底為救股市推出所謂八大措施;九月間又有「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宣稱要以十大措施、四十一項做法,帶動經濟景氣。從而,本週的「新方案」在公眾似曾相識的洋洋灑灑政策措施中,恐怕連馬政府都已或忘前此應急方策是否存在,遑論細究其執行成效。如此看來,以不斷推出「方案」應付經濟橫逆,半年來顯已成為馬政府的經濟施政特質。不同的是,這次的「新方案」,不但包括消費券,外加沒有細目的公共建設預算,且將採包裹表決方式,恃其國會絕對多數,一如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前來所簽四項協議,強要王金平及立委背書。

所謂經濟方案,至此常成馬政府因應經濟變局的官樣文章。從國民所得或經濟成長來說,馬政府花近八百三十億元,以消費券發放民間,對增進經濟成長自有一定效益,惟其屬於短期刺激,實效取決於能否真正帶動民間消費,且有增添政府債務或債留子孫之虞,就成本效益言,未必明智。同樣地,馬政府把明年經濟否極泰來,寄望於有效執行「振興經濟新方案」與中國觀光客每天來人三千,不僅不切實際,亦勢必加深整體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最終將危害台灣,殊為不智。

更重要的,已經陷於經濟衰退的台灣,最需要促進就業。有就業即有所得,消費方可因此活絡;而增加就業,惟賴產業發展,企業願意投資台灣;特別是有利增進就業與附加價值的生產事業,才是提振經濟最應重視的。馬政府若不能從促進產業與就業著力,反而恣意向中國傾斜,加緊三通,鼓勵企業大膽西進,台灣已經欲振乏力的消費、投資與產業,必將進一步流失,最終經濟完全鎖死中國,絕大部分台灣人受害。

事實上,馬政府執政半年,不僅經濟施政潰敗,更嚴重的是主權流失,民主倒退,警察國家手法重現,台灣已面臨阮銘教授所強調的「喪權滅國」危機。台灣選錯人當總統,半年來正在付出慘重代價;不論是經濟的,還是非經濟的,台灣人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